第04版:白鹇 2025年09月28日

找到再次出发的理由

  ◎马明

  我们的越野车驶出红河大道,从蒙自城往东,沿着公路蜿蜒爬坡。何伟老师稳稳地把着方向盘,我坐在副驾驶座上,翻看州摄协交流群里崔波老师上次分享的《在野外发现古树,怎么记录?》。

  这次出行,源于上一周我与何伟老师同去冷泉白薯地村探访古榕树,回来后写的文章和制作的视频被"红河网"、“昆明信息港”平台推送后,在州摄协交流群引发了不少讨论,也促成了这次芷村腊哈纪古树探秘之旅。

  穿过芷村镇,风景渐渐变得粗犷起来。公路在喀斯特丘陵间盘旋,视线被波浪般的群山遮挡又放开,水库、鱼塘、农舍与梯田在车窗外交替出现。山回路转间,石马脚村静卧在山坳里,宛如被时光精心珍藏的秘境。

  崔波老师得知我们要去实测古树,特地传来《红河州古树图册总汇》。有了这份图册,我们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按图索骥”了。收好图册后,我赶紧给崔老师发了条感谢信息,心里暖融融的。

  进入腊哈纪村道后,我们按照村民的指引继续前行。车辆爬上一段坡路,缓缓驶过一座两岸树木葱郁的小石桥,最终停在山脚下。一条清晰的车辙印土路向山上延伸,我们带上装备开始徒步。穿过一片盛开的万寿菊花田,金黄的花海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清香。

  终于,那棵编号10501的古核桃树映入眼帘。它巍然屹立在缓坡之上,枝叶苍翠如盖,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不是有两棵吗?10502号呢?”何老师突然想起图册上的记录,后来我们才得知,另一棵在前年已经枯死。这个消息让我们都沉默了片刻,一棵古树的消逝,就像失去一位智慧的老者,让人不禁唏嘘。

  白白从背包拿出测量工具,一涓展开记录表,木子则开始给树木拍照定位。她们虽然是第一次实操,却配合得相当默契:拉尺的拉尺、读数的读数、标注的标注。树高约16米,胸径1.26米,冠幅东西13米、南北11米……这些数字将为这棵古树建立更完整的身份档案。何老师和我则从不同角度拍摄记录,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测量仪器上,反射出斑驳的光点。

  测量完成后已近正午,我们驱车前往石马脚村野餐。村子很小,周末的小学校园格外宁静。我们在场院边支起户外折叠桌椅,何老师从车上搬出电烤炉和折叠电茶壶。不一会儿,电烤炉的热板上便飘出豆腐和饵块的焦香,茶壶里也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茶香氤氲在空气中,远处数座喀斯特山峰如巨型盆景般耸立,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壮美。

  餐后,我们按计划探寻石龙洞。何老师捧着“红河文旅”上的视频《探秘,一个古老的溶洞》,带领大家在村南的坡下坡上仔细寻找。荆棘划破了手臂,汗水浸透了衣背,但我们始终没有找到洞口。直到日头西斜,遇到一位背着背箩从村边走过的侬人(壮族支系)老妇才被告知,石龙洞就在最高那座山峰半山腰,需要绕道而行,如今草木茂盛,小路已经很难辨认了。

  虽有些遗憾,大山却给了我们另一份馈赠,返程途经亦打菲时,白白突然喊停车——路旁的峭壁上,一片片淡紫泛白的小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梦幻。“三列飞蛾藤!”擅识百草的白白脱口而出。我们这些城市来客,顿时被这意外之美深深吸引,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这动人的画面。

  回程的车厢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木子一边整理测量数据一边欣喜地说:“今天收获多多,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找到石龙洞。”我笑着接话:“要是这么容易就被找到,石龙洞还怎么保持神秘感?”大家都笑起来,何老师从后视镜里朝我眨眨眼:“留着下次再来探索,不是更好吗?”

  夕阳西下,我们的车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驶。车载音响里流淌着轻柔的音乐,后座上,白白和一涓已经倚着车窗小憩。木子低头摆弄着手里的一束野花,那是她在寻找石龙洞时路边采摘的,粉色的花瓣在她指尖轻轻转动,偶尔抬头望一眼窗外飞逝的风景。

  我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古树沧桑的纹理、测量时专注的神情、万寿菊花田的绚烂、三列飞蛾藤的优雅,还有那些未能找到溶洞却依然美丽的山路风景。每一次探寻都会留下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一直保持那份好奇心,也有了再次出发的理由。

  山渐深,暮色渐浓,但我知道,我们与这片山水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