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旭超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从“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历史智慧,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强音,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始终是国家繁荣、事业兴盛的关键密码。当前,无论是科技创新的“卡脖子”攻关,还是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突破,抑或是产业升级的“新旧动能转换”,都迫切需要以更系统的思维、更开放的视野、更精准的举措做好人才工作,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引才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人才工作的第一关是“引才”,但现实中“引才错位”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盲目追求“高学历”“海归牌”,却忽视本地产业实际需求;有的领域片面强调“数量指标”,导致“引才”变“凑数”;更有甚者“为引才而引才”,将人才作为“政绩标签”,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引才的核心在于“供需匹配”——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绘制“人才需求地图”,明确“需要什么人、缺什么能力”;要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桎梏,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让“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实用型人才同样被看见、被重视;更要善用“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远程指导”等方式,突破地域、编制限制,让“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成为引才新常态。
留才要“走心服务”而非“空心承诺”。引才不易,留才更难。一些地方“重引进、轻服务”,政策“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科研支持等实际需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领域“重管理、轻赋能”,用行政化手段约束人才,却忽视了其创新创造的自主性;更有甚者将人才视为“工具”,在项目攻关时“用足用狠”,在成长激励时“能省则省”,最终导致“引得来、留不住”。留才的关键在于“以心换心”——要下足“硬功夫”,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关键小事”上精准发力,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要做活“软环境”,建立“人才服务清单”和“问题响应机制”,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对接”,让政策“找人才”而非“人才找政策”;更要厚植“成长生态”,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方式,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让“干得好的有荣誉、有发展”成为共识。
用才要“放手赋能”而非“束手设限”。人才的价值在于“用”,但实践中“用才错位”的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单位让科研人才“陷在报表里”,把技术骨干“困在会议中”;有的领域用“行政化考核”约束创新,用“一刀切标准”评价成果,导致“专业的人干不了专业的事”。用才的本质是“人尽其才”——要坚持“专业对口”,根据人才的知识结构、擅长领域,将其放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避免“错位使用”;要赋予“自主空间”,减少对人才的过度干预,在科研方向选择、项目实施路径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让“懂行的人做专业的事”;更要构建“成长链条”,通过“导师制”“跨领域交流”“阶梯式培养”等机制,推动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使用一人、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
作者单位:中共绿春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