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2025年09月14日

铭记抗战胜利 从历史伟力中汲取复兴动能

  ●陶彦妤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坐标在时光轴上愈发清晰,这段熔铸着鲜血与信念的历史,早已超越单纯的岁月记忆,成为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火炬。回望烽火岁月,一个结论愈发深刻: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抗战最前列,以旗帜引领方向、以团结凝聚力量,才铸就了这场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沉湎过往,而是要从历史中提炼面向未来的智慧,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新时代闯关夺隘的不竭动力。

  旗帜引领,是凝聚全民抗战的核心密码

  80年前,当亡国灭种的危机逼近时,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从《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到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展现的民族大义,再到卢沟桥事变后迅速促成国共合作,每一步都彰显着超越党派利益的政治远见。正是这面旗帜,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海外侨胞等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汇聚成“把一切献给抗战”的钢铁洪流;正是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等思想的指引,让全国人民在迷茫中看清胜利方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历史早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更没有中华民族危亡时刻的“转危为安”。

  精神铸魂,是支撑民族复兴的永恒基石

  抗战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国家主权的失而复得,而且是一笔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在血与火中淬炼的品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如今,当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改革发展的双重考验时,这份精神力量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面对“卡脖子”难题时要有“血战到底”的韧性,面对发展机遇时要有“匹夫有责”的担当,面对风险挑战时要有“必胜信念”的坚定。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当代中国爬坡过坎、走向复兴的精神引擎。

  砥砺前行,是回应时代召唤的铿锵誓言

  纪念抗战胜利,最终要落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行动上。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复兴目标,但前进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依然存在: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仍需破解。这就需要我们从抗战历史中汲取两样东西:一是“团结”的智慧,像当年凝聚全民族力量那样,把14亿人的意志拧成一股绳;二是“斗争”的本领,像当年抗击日本侵略者那样,敢于同一切阻碍民族复兴的困难较量。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复兴使命催人奋进。当我们把抗战时期的“那股劲”延续到今天的奋斗中,就一定能攻克前进路上的一切难关,让中华民族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