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部署了“两持续、四着力”的重点工作,确保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围绕这些重点工作,不断研究探索科学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一、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和红线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保障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关键,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运用取得新突破,实现粮食增产与群众增收协同发力,促进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双增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慎终如始扛牢责任,持续改进和优化监测方式,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精准帮扶措施,提高精准帮扶效能,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压实“双线四级”责任体系,持续抓好控辍保学。抓紧研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工作。
严格遵守涉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负面清单,持续深化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推动集中整治向实处发力、向深处挺进、向更大成果成效拓展。抓好教育、医疗、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农村集体“三资”“一老一小”等领域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加大问题发现和整改力度,加大民生实事办理力度,加大建章立制推进力度。
二、强化系统思维,始终扭住三项重点任务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县城作为重要增长极,推动县、镇、村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好农转工转贸工作,引导农业企业向加工端、物流端、贸易端延链强链,以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旅居村及特色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居全面发展。以科技兴农为关键抓手,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兴农的核心竞争力。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打造一批“绿色云品”生产基地,提高市场知名度。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让市场销售更灵通、更便捷。
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现代化。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多规合一”,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逐步解决好农村道路、饮水、物流、能源、网络、住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让农村既留得住乡愁,又有现代化的生活与文明和谐的乡风。强化规划实施管理,高效谋划乡村建设项目,推动规划成果转换应用。坚持行动规范,把握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时、度、效,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搞齐步走,防止“一刀切”。坚持统筹推进,在内涵提升上下功夫,注重硬件和软件一起抓,突出实效、建管并用。
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民现代化。注重乡村“颜值”和“内涵”的双提升,从机制上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开办“家长夜校”和“农家书屋”,以“小夜校”“小书屋”撬动基层“大治理”。依托移动通信体系构建智慧化治理体系,建设警务便民超市,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回应群众上学、就医、养老等关切,不断深化“十户一格、五网一体、三级联调”网格化治理模式,确保农村和谐安宁、农民安居乐业。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扎实开展移风易俗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引领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更好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三、强化战略思维,紧紧盯住三大赋能工程
为个体发展赋能,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问出思路、问出办法、问出创新、问出成效,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把握关键环节,深化“三个一律”联农带农机制,努力实现和巩固拓展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提升帮扶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水平,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深入实施防止返贫致贫就业攻坚行动,深化东西部和省内跨州(市)劳务协作,提高就业供需匹配度和组织化程度。加强稳定就业日常监测,提高就业帮扶质量。做好就地就近就业文章,在乡村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持续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和产业园,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总体稳定,并发挥中介引企作用,推动企业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做到挣钱和顾家“两不误”。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落实好惠农补贴“一卡通”政策。
为制度机制赋能,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稳定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从严从实从细做好承包耕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发展轴心,一手抓田间地头,一手抓集镇建设,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注重提升基层履职能力,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主体能力赋能,把引育乡村人才作为关键支撑。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优化村(社区)干部结构,把想干事、有思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统筹实施“头雁”项目、“耕耘者”及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确保每个村培养3名至5名致富带头人。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指导,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支持返乡人员、退役军人、退休专家等投身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培育一批乡村规划、水利、改厕、农村住房建设等能工巧匠,吸引大学毕业生回农村、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治理提供内生力量。推动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才“组团式”帮扶,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和成长,突出家庭主体责任,一体推进落实学校、社会、司法关爱保护。持续开展脱贫劳动力“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州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