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纵横·广告 2025年09月13日

调解路上的“传灯人”

——记“中国好人”、弥勒市人民调解员余林

  ●记者  初政艳

  在弥勒市的田间地头、村舍院落间,活跃着一个忙碌的身影。他23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成功化解3900余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4%;他自学法律与心理学,从“门外汉”成长为群众信赖的“和事佬”;他用120万字的手写卷宗记录对调解事业的执着,用极高的协议履行率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就是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的弥勒市竹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余林,一名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一线默默奉献的“传灯人”。

  家风铸魂——

  一盏灯照亮初心路

  “人有精神草有根,人有精神传后代,春天到了草发芽。” 这句父亲余彭华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成了余林开展调解工作的精神坐标。20世纪70年代的竹园镇龙潭村,年幼的余林常跟着担任生产队队长的父亲走村串户。那时的父亲总会带上一把小椅子,遇有纠纷便坐下来调解,空闲时就为乡亲义务理发。那些在理发时闲聊的家长里短,实则是父亲了解村情民意的“情报网”——哪家占了哪家的地、哪家夫妻不和、哪家欠钱不还,父亲都了如指掌。

  父亲从唱戏的干爹那里学来的“说古论今说服法”,更让余林耳濡目染。“‘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人不能只为自己活,更要为别人活。”父亲临终前的话语,成了余林人生的灯塔。

  2002年1月,龙潭村因土地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重点上访村,37岁的余林临危受命,半路转行担任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从此,他白天穿梭于纠纷现场,夜晚挑灯苦读法律书籍,不仅完成法律专业本科学习,还自学心理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实现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

  匠心调解——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调解的案再难也要办好。”这是余林常说的话。在23年的调解实践中,他总结出“简易纠纷快调法”“疑难纠纷慢调法”等多种实用技巧,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化解矛盾。

  今年3月的一个上午,余林接连接到3起纠纷:田埂争议、母鸡权属纠纷、火龙果树越界纠纷。他运用“简易纠纷快调法”,直奔现场厘清焦点,一天内全部调处完毕。而面对丁某与刀某、温某的婆媳纠纷,他则采用“疑难纠纷慢调法”——在两年零八个月里,先后12次上门走访,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反复沟通,最终融化了这个家庭的“坚冰”。

  面对83岁流浪老人白某的赡养纠纷,余林从傍晚一直调解到深夜两点半,既讲“鸦反哺、羊跪乳”的亲情伦理,又明“赡养义务不可免”的法律规定,最终让7位当事人达成协议,让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处理蒋某与李某长达21年的邻里纠纷时,他创新“四步走调解法”,通过前期走访摸清症结、情绪管控缓和对立、普法讲解明晰权责、后期回访巩固效果,不仅促成双方和解,还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重回邻里之间。

  精神传承——

  一盏灯照亮一片天

  “能够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件高尚的事,也是我人生追求的价值。”余林的调解卷宗柜里,整齐摆放着1650份、总数超120万字的手写卷宗,每一页都记录着他对调解事业的心血。从婚姻家庭纠纷到征地拆迁矛盾,从劳务争议到交通事故赔偿,他用“法、理、情”三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心结,化解了一次次矛盾。

  在余林身上,闪耀着三种宝贵的精神:一是扎根基层的坚守之心,23年如一日坚守调解一线,把办公室搬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二是法理相融的智慧之心,将传统调解经验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总结的“余林工作法”在全州推广;三是为民解忧的赤子之心,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每一份调解协议都落到实处、得到履行。

  如今,余林个人调解工作室已成为弥勒市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云岭楷模”“云南好人”等称号,2025年8月又荣登“中国好人榜”。面对荣誉,余林依然保持着朴实本色:“群众需要我,这就足够了。”

  傍晚时分,竹园镇调解工作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这盏灯,传承着父亲那代人的为民情怀,照亮着群众矛盾化解的和谐之路,更指引着基层工作者践行初心的前行方向。正如竹园镇党委副书记杨崇彬所说:“余林老师用23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总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