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成林
本报讯 近年来,泸西县白水镇依托成熟的小香葱产业基础,建成日加工鲜葱30余吨的现代化烘干车间,推动小香葱产业从“卖鲜货”向“卖干货”转型升级。同时,创新构建“组织链+产业链+就业链”融合模式,有效破解群众就业难题,走出一条“车间建在村头、岗位送上门头、收入装进兜头”的乡村共富新路径。
白水镇党委将延伸小香葱产业链与扩大本地就业紧密结合,把烘干车间定位为“不离乡、不离土”的民生就业主阵地。通过建立“党支部摸排+企业用工”精准对接机制,全面摸排辖区劳动力的就业意愿、技能水平,重点面向留守妇女、大龄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定向招工,确保岗位向最需要的人群倾斜。针对不同群体的务工需求,车间科学设置原料分拣、清洗消杀、切段加工、智能烘干、成品包装等多元岗位,满足不同技能水平群众的就业需求;同时创新推行“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弹性用工制度,彻底破解群众“想务工却怕耽误农活”的顾虑。截至目前,烘干车间已稳定吸纳本地23人就业,生产旺季用工规模超40人,人均月工资突破4000元,真正实现“车间建在村头、岗位送进家门、收入提在手上”。
为确保群众“能就业、稳就业、留得住”,白水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针对小香葱烘干车间的用工需求,推出“摸排—培训—送岗—关怀”全链条就业服务。一方面,通过“订单式”技能辅导和岗前实操培训,手把手教务工群众掌握设备操作、产品分拣等技能,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另一方面,建立“就业红娘”党员帮扶机制,由党员定期走访务工群众家庭,了解生活困难、倾听诉求建议,用贴心关怀增强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暖心服务下,越来越多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就业,为家乡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如今,“家门口就业”已成为白水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亮点,村民在守着家、顾着娃的同时,稳稳攥住了“增收钥匙”。
为进一步扩大小香葱烘干车间的就业带动效应,白水镇善导村党总支打破行政村划界限,创新推行“组织联建、信息共享、岗位联动”机制,联合周边既庶、黑龙、益谷等5个村级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协同就业联盟。联盟通过建立“联建村劳动力数据库”和“岗位需求清单”,实现用工信息实时互通、劳动力跨村调配。这一机制不仅拓宽了就业覆盖范围,还有效激活了周边村庄的闲置劳动力资源,推动“一人就业、全家增收”的幸福景象从善导村延伸至全镇。截至目前,已有8名来自联建村的劳动力通过该机制实现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