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纵横 2025年08月13日

绿春县三猛乡“青禾学堂”为留守儿童筑“暖巢”

  ●通讯员 贾皓雯 许玥曌

  本报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绿春县三猛乡2.8万总人口中,有1.2万名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1504名留守儿童长期面临学业辅导难、情感关怀缺失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三猛乡党委和政府立足乡情实际,整合政府、学校、志愿者、驻村工作队队员四方资源,精心打造“青禾学堂”公益教育品牌,探索出“破题解困、启智润心”的乡村教育新路径。

  创新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合力。三猛乡建立“党政统筹、学校协同、社会参与、多方保障”四方协同机制。政府牵头整合场地资源,落实后勤保障;辖区学校选派25名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效衔接课堂教学与学堂辅导;组织40名社会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授特色课程;驻村工作队队员充分发挥专业、学历等优势,搭建家校沟通桥梁。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为“青禾学堂”有序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施“双轨”教学,精准教育帮扶。该乡构建“周二素养课堂+周四学业提升”“双轨”育人模式:周二素养课堂聚焦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科学启蒙等科目,采用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体验式教学形式。驻村工作队队员讲述爱国故事涵养家国情怀,志愿者开展感恩教育培育向善之心,教师普及科学知识点燃探索热情。周四学业提升课创新采用“扩优、提中、强弱”三级分组教学法,精准攻克学科重点难点,开设“错题门诊”“思维导图工作坊”等辅导项目。课后安排30分钟自习辅导,由教师、志愿者、驻村工作队队员组成答疑团队,巩固学习成效。“青禾学堂”累计开办11期,服务留守儿童784人次。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满足成长需求。该乡在“双轨”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拓展“2+N”育人模式,以素质提升、学业提高为核心,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开展安全技能培训、亲情视频连线、非遗传承等特色活动:联合消防站、派出所等站所开展防溺水、防诈骗演练;设立“亲情连线室”,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视频通话;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教授哈尼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同时,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做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全面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长效发展。在人员保障上,组建由骨干教师、驻村工作队队员、志愿者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在资金保障方面,整合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多方资金,保障教学设备购置与课程开发。在制度保障上,建立学堂管理、教学评估、考核激励等制度,确保学堂规范运行。

  “青禾学堂”自开办以来广受好评。留守儿童家长李克勒的奶奶动情地说:“孩子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我一个不识字的老人,根本辅导不了功课。现在有了政府办的学堂,不仅有专业老师免费补课,还教孩子懂感恩、明事理,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山区家庭的共同心声,也充分印证了“青禾学堂”的社会价值。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民生事业发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青禾学堂’聚焦情感缺位、教育缺失的痛点,以协同聚资源,以精准强根基,在破解学业难题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滋养与价值引导,为孩子们点亮心灯、筑梦未来。这是我们打通乡村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为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撑。”三猛乡党委书记李立林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青禾学堂”课程设置,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教育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将“青禾学堂”打造成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园”,为乡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