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纵横 2025年08月13日

屏边县新华乡:

共建理事会以“绣花功夫”绣出乡村新画卷

  ●通讯员 贾珂 金俊瑾

  本报讯 走进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青山叠翠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硬化道路蜿蜒入户,共享菜园里竹篱笆围出盎然生机,墙绘上的苗乡图腾述说着乡愁记忆。这是该村村级共建理事会作为核心枢纽,以“绣花功夫”绣出的乡村新画卷。

  凝聚共建力量,实现从“冷眼看”到“热心干”的蜕变。理事会依托“1+N+1”体系,20名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协同发力,下设7个专业服务组,吸纳24名“乡土专家”。同时,组建10个村民共建小组,以“党建红”浸染“生态绿”。创建“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全员参与”模式,召开院坝会、火塘会等村民议事会议,开展“我的家乡我来建”思想破冰活动,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清垃圾、拆违建、改庭院”行动,清理沟渠6.5公里,群众参与率超90%,让“冷眼旁观”转向“挥汗共建”,精准破除“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沉疴。在“四筹四省”资金筹措节约机制上,结合新华乡实际,创新本土“四一点”模式(县政府补一点、乡里筹一点、挂联单位帮一点、群众投一点),实施“万吨水泥进村庄”工程,20余名本土工匠组建“共建施工队”,投工投劳540余次,硬化道路5395.81平方米,支砌挡土墙52.62立方米,修建排水沟54.86平方米,实现户户直通的“幸福路”硬化全覆盖,有效发挥“众人拾柴+精打细算=乡村巨变”的叠加效应。

  精耕人居环境,实现从“旧村貌”到“新画卷”的蝶变。过去的马鹿塘村,曾是新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硬骨头”,村民都自嘲“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夜晚摸黑走,垃圾随风起”。为打好马鹿塘村人居环境整治“翻身仗”,理事会坚持从“细”处入手,往“实”处发力,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统筹实施马鹿塘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铺设排污沟206米。依托乡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排洪沟23米、沉砂池3座,村内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0%以上。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垃圾处理模式,设立垃圾收集点10个,发放垃圾桶12个,配备保洁员15名,运用“早八晚六”垃圾清运模式,保洁员进行巡回清运,切实做到生活垃圾“即满即清、日产日清”。同时,依托“党员包片、能人包段、农户包户”包保机制,自发组织开展志愿大清扫活动40余次,推动群众“各扫门前雪、各清门前沟”,以实际行动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创新长效机制,实现从“低效能”到“强引擎”的叠变。创建“红黑榜+积分超市”动态管理体系,每月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最美庭院“红榜”与待整改“黑榜”,村民可凭卫生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粮油、种苗、日用品等物资。截至目前,已开展评比3次,兑换奖励37人次,推动92%的“黑榜”户完成整改转化。同步实施绿美经济转化工程,引导村民编织竹篱笆打造4亩共享菜园,发展中药材套种、生态棕包、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形成“环境增值—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药、菜、禽”立体农业户均增收近2000元。创建“群众提议—理事会商议—村‘两委’审批—共建小组承接—监督委员会验单”五步闭环机制,高效办结道路修缮、沟渠清淤、垃圾清运等18件民生实事,村监委全程跟踪项目进展,通过“四议两公开”,确保项目进度、资金去向全程公开透明。通过与邻村共建“打工信息库”,精准推送全乡范围内建筑、保洁等岗位30余个,实现“家门口”就业32人。

  从昔日的“旁观者”到今日的“建设者”,村级共建理事会的成功实践,正是“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智慧的生动写照,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深扎根乡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已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