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9月28日

“三遗”加身映千年 四素同构鉴共生

  ●记者 常一鸣 张娜 

  雷庆 余云龙

  秋分至,稻谷香。红河哈尼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动人的季节——层层叠叠的田垄仿佛镀上了金边,从山麓直铺云间,宛如天地间一架鎏金锻造的阶梯。云雾缭绕间,稻香沁人,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丰收的喜悦,传递着五谷丰登的千年期盼。

  今年9月10日,喜讯再传:元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这片延续了1300余年的山地梯田,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项殊荣的农耕文明瑰宝,彰显了中国农耕智慧的卓越与深远。

  荣誉背后,是哈尼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他们以山为脊,以水为脉,创造性地构建出“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森林涵养水源,沟渠引水润田,梯田生长希望,村寨传承文化。四者相生相融,在哀牢山脉间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充满东方哲思的“中国方案”。

  森林为库:生态屏障的千年守护

  “森林里流出水,守好森林就有水……”在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这首古歌已传唱千年,成为刻在各族群众骨子里的生态箴言。沿着蜿蜒的山路攀上梯田,连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翡翠般镶嵌在山峦间——这片形成于2亿年前的哀牢山原始森林,正是哈尼梯田永不干涸的“绿色水库”。

  “选地在山沟源头的山上选,长水冬瓜树的山上是长荞子的沃土,生长蜜糖树的丛林是栽包谷的好地。”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的选址秘诀,体现出先民对森林与水源关系的深刻洞察。元阳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队长李金给出一组数据:“坝达片区24118.79亩梯田,对应林地56829.27亩;多依树片区24824.24亩梯田,林地高达65002.69亩。正是这‘林多田少’的生态配比,让梯田常年波光粼粼。”

  哈尼人对森林的敬畏早已融入血脉。建村立寨时,必选一片丛林作为“昂玛昭”(寨神林),四周立起围栏,严禁人畜踏入。族长会在寨神林中选一棵笔直结果的树作为“昂玛亨昭”(龙树),哈尼人坚信它能庇佑村寨兴旺。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客观上守护了水源涵养的核心区。如今,遗产区护林员与“赶沟人”接力守护,森林覆盖率达49.6%,“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生态循环从未停歇。

  从“寨神林”的图腾崇拜到现代护林制度,哈尼人以敬畏之心维系着生态平衡。森林是水源的源头,也是“四素同构”的基石——这种“以树为神”的生存智慧,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本真的诠释。

  水系为脉:循环永续的生命纽带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元阳县攀枝花乡勐品村党总支书记卢文静已踏上田埂,手持镰锄,沿水沟徐行。他俯身清理落叶、查看水位,步履坚实而专注。作为村里的“赶沟人”,守护水源是他日复一日的职责,更是刻进血脉的传承。

  “水像哈尼的阿妈一样亲。”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的古老吟唱,道出了水与梯田之间休戚与共的生命联系。在箐口村,一口始建于唐代的古井至今清泉涌流,活水穿寨过田,汇入纵横交错的305条沟渠,滋养着5.61万亩梯田,也让这座“大地雕刻”永葆生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令人称奇的是,哈尼梯田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水旱无忧。汛期暴雨不毁田,干旱时节水长流。“其奥秘在于祖先创造的‘流水开沟法’。”李金介绍,这一自元代传承至今的技艺,依山就势、疏引结合,暗合大禹治水“疏导为上”的古老智慧。开沟时随水定线,预留分水口,实现“雨洪能消纳,旱时有补给”,达到人水和合的境界。

  水脉贯通,更需制度守护。“木刻分水”用凹槽宽度精准控流,数百年精度与现代量水标准高度吻合;“赶沟人”制度则通过民主推选、试用考核,将管水责任交托给可靠之人。卢文静正是这一制度在新时代的践行者。他行走于沟渠之间,丈量的是水流,延续的是哈尼人“以水为魂”的生态治理哲学。

  从“木刻分水”的公平刻度,到“赶沟人”的坚守身影,哈尼人将自然规律与人文智慧融为一体,织就了一张绵密且可持续的水系网络。这不仅是山地灌溉工程的杰出范本,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的生动写照。

  梯田为魂:山地农耕的智慧结晶

  秋日的哈尼梯田,宛如铺向天际的金色阶梯。在新街镇百盛下寨,农技人员黄萃手持测产仪报出喜讯:“今年红米亩产量达666.9公斤,遗产区灌溉条件好,产量比普通田块高两成。”这片起源于唐代的梯田,经元末明初土司开垦、清代拓展,形成了169片连缀的壮丽景观。

  “哈尼梯田依山势而建,与等高线完美契合,灌排系统巧夺天工,是山地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菁评价道。哈尼人独创的“三犁三耙”生态工法,在水稻收割后立即修护田埂,踩实内倾坡防止渗漏;冬春季节保持满水状态,抑制土壤裂隙——这些技艺,是对“梯田要长年有水,田埂要年年修”古训的坚守。

  传统在这里守正,也在这里创新。红河州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亩综合收益提升至近万元;“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模式,让梯田红米、梯田鱼走出大山。在水卜龙村,无人机3分钟便能吊运40公斤稻谷,村民苏绍兵感慨:“从前人背马驮,如今科技种田,轻松多了。”

  从“三犁三耙”的精耕细作到“稻鱼鸭”的生态农业,从人工收割到无人机吊运,哈尼梯田以“以田为本”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生产粮食的“金阶”,更是承载农耕文明、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态遗产。

  村寨为枢:人文与自然的共生节点

  在哀牢山区的立体空间中,哈尼村寨始终占据着最精妙的生态位——恰好嵌于森林与梯田之间的山腰地带。这种“上山为林,下山为田”的选址智慧,让村寨成为连接生态系统与生产系统的关键枢纽。一句“上山好打猎,下地好干活,住在山腰好生娃”的古语,蕴含着哈尼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指引着这个民族世代营造出与山水相生、与节庆相应的生命空间。

  “蘑菇房还是原来的蘑菇房,但日子早已不是从前的日子了。”阿者科村村民高美华站在自家房屋前笑着说。这个藏在梯田核心区的传统村落,曾因青壮劳力外流而面临空心化的挑战,如今通过“阿者科计划”焕发新生——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村民以梯田、民居等资源入股,65户村民累计分红91.95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785元增长到2023年的13944元。

  哈尼村寨不仅是生活的容器,还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在全福庄小学,孩子们用清脆的歌声传唱《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在梯田文化传习馆,乐作舞的鼓点声不绝于耳——“不跳乐作舞,谷子不丰产”,这句古老的歌词道出了歌舞与农耕的血脉联系。从年头祭寨神林的“昂玛突”,到年中庆贺谷花扬花的“矻扎扎”,再到岁末欢庆丰收的“十月年”,一项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同一条文化纽带,将村寨的日常生活与梯田的农耕节律紧密相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是这条文化血脉的守护者,他们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勃。

  从“阿者科计划”的创新探索到非遗的活态传承,哈尼村寨始终以“以寨为根”的家国情怀,让文化遗产充满烟火气。这里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载体——这种“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路径,为全球活态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正如高美华所说:“我们要把蘑菇房、哈尼古歌都传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远记得,我们是梯田的孩子。”

  千年梯田,“三遗”加身。从森林到水系,从梯田到村寨,哈尼人用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这份跨越千年的农耕文明遗产,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它将继续以“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向世界讲述中国智慧,绽放时代新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