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普薇 通讯员 高佳尹 何鑫然 白卓然 文/图
本报讯 近年来,河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带自然条件,为不同特性的牛油果品种提供了理想的“安家之所”,使其成为科研团队开展品种适应性研究、优良品种筛选的天然“试验场”,也为培育特色牛油果新品种筑牢了自然根基。
走进位于河口县的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红河热科所”)基地,连片的牛油果树郁郁葱葱,枝叶间挂满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果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基地的牛油果,大部分种质材料在国内独一无二。目前已围绕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目标,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申报两项品种权。”省红河热科所油梨创新团队副研究员邓成菊穿梭在林间,指着一棵特殊的果树介绍——这棵树通过嫁接技术实现“一树多果”,不仅大幅降低试种成本、提升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牛油果种质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用。
“看!这是我们选育的单果重量最大的新品种。” 谈及团队成果,邓成菊脸上满是自豪。她手中的牛油果形似芒果、个头硕大,单果重量可达1公斤,这样的“惊喜”在基地的种质资源圃里并不少见。
自2007年起,省红河热科所便聚焦牛油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经过10余年深耕,建成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牛油果种质资源圃,目前已保存近300份优质种质资源。同时,研究所还为“中国牛油果之乡”孟连县提供关键科技支撑,持续助力云南省牛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牛油果原产于中美洲热带和高山亚热带地区,曾是对中国人而言较为陌生的“洋果子”。尽管我国已在牛油果种植技术上取得突破,但长期面临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果实品质参差不齐、种植环境要求苛刻、适宜种植区域有限,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牛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为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油梨创新团队潜心钻研,日复一日记录植株生长数据、观察品种适应性,为牛油果新品种培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该研究所已成功选育出“云研8号”和“紫皇”两个优良品种,并正式申报国家新品种权。其中,“云研8号”为晚熟品种,每年11月采收,具有丰产稳产的特性,适合在云南海拔800米以上地区种植;“紫皇”则是早熟品种,8月即可成熟,同样高产稳产,适配云南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河口县大部分区域均符合其种植条件。据测算,若实现规模化种植,5年后每亩产量可达1吨以上,亩产值预计达5万元,将为地方农业产业增收、农民致富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