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改革再深化 迈向新征程 2024年09月30日

打造滇南产教融合人才培育高地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纪实

王美红

  ●记者  王美红

  做强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离不开职业教育。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红河州职教园区4所公办院校充分整合,以红河职业技术学院为引领,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按照“中高职贯通、多元化办学、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思路,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篇章。

  办学4年,统筹4所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师生近3万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滇南大地崛起。

  建好设施

  办学支撑力实现新提升

  走进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处处生机勃勃,标准化的运动场、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享受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建设一新的图文中心、活动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教学楼、实训楼、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等高标准基础设施,满足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和生活需要,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更加完备。

  图书馆里,图书资源总量达82.32万册,生均131.04册。“图书馆为所有师生提供服务,开放以来,纸质图书借阅量逐年递增,电子图书和其他资源的点击量超过30万次。”红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图书管理的何云洪说。

  实训中心,一排排先进的设备一字排开,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课程设置进行实操实训。据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高继武介绍,实操实训是职业教育开展的关键,学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需要,配备具有针对性和地方特色的实训场所,提供“岗位+培养”的指导,助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做优专业

  办学吸引力实现新提升

  职业教育需要面对市场,因此,专业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我们成功申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新专业;认定通过陶瓷设计与工艺等6个骨干专业;打造12门校级精品课程。”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太毅告诉记者,在2023年的发展盘点中,学校将专业设置放在了重要位置。

  园区院校专业整合后,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共设有建水紫陶产业学院、现代农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应急救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公共服务学院、大健康学院、体育运动学院12个二级学院,开设陶瓷设计与工艺、生态农业技术、跨境电子商务、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应急救援技术、学前教育等27个专业。专业设置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契合需要的专业必然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数据显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学校三年制专科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2020年入学1309人,2021年入学1585人,2022年入学2629人,2023年入学2738人。今年秋季学期,整合后的职教园区院校招收高中起点和初中起点学生共11407人,招生人数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学校办好与红河学院联办的“3+4”工艺美术中本贯通和“3+2”农业高本贯通专业,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县(市)职中合作开展“3+2”五年大专,积极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新技术(元阳)中试产业学院,中高贯通,带动全州职教“一盘棋”发展。

  产教融合

  办学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类型特色发展。

  在办学中,学校通过“校企一体”“引企入校”,挂牌成立全省首家“政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建水紫陶产业学院”,与红河大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建水紫陶文化“游学研创”基地,与云南民之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管培训中心,与蒙自运蒙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共营游泳馆,推动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

  合作企业——建水陶习苑紫陶文化有限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二批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建的“建水紫陶文化‘游学研创’”基地入选首批中国科普研学联盟优秀品牌,挂牌成立了建水紫陶产业学院,推动了校园、孵化园、产业园“三园”融合实践。

  不仅如此,红河职业技术学院还不断开辟发展科教融汇新赛道,挂牌成立全省首家“红河荒漠化综合治理研究院”,加强对中草药种植、印楝栽培与提取的团队攻坚研究,持续推进玉米良种选育基地、非遗(傣陶)传承创新基地、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域综合治理(元阳)示范基地、农业智能防灾减灾监测(蒙自)试验基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蒙自)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了“一个果”(蒙自西北勒苹果)、“一粒种”(玉米良种红农3号-6号)、“一棵苗”(组培石斛苗)的“三个一”品牌。

  创新方式

  办学竞争力实现新提升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考题。

  为了提高教学成果,学校推动“岗课证赛”体系化,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全面推行学分管理,取消补考,实行学分替代;试行小学期制,结合“职教高考”“专升本”等考试的要求和各专业实际,将原来春季、秋季两个学期调整为每年三至四个小学期,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安排;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大力推行“以赛代考”“以作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评价方式,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李娟告诉记者,教学中做到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2年,中国红河·法语国家职业培训中心在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揭牌,学校开展“法语+技能”的双技能培训,推进国际交流,并托管河口职中,设河口分院,招收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国的留学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推进“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红河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打造德能双促、技能精湛的良匠之师。学校教师李家鹏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国全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称号,张馨予入选“云南省最美教师”。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好教育造就好成果,学校顺利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合格评估,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陶习苑”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和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中心、三轨制、四平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2023年,成功申报“云南省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第五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红河州“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面对未来,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将紧密围绕全国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更加科学设置和优化专业,实现重点专业与主体产业全面对接,确保与各园区产业集聚、产业承接、产业转型相匹配,根据州委、州政府安排,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技能培训示范区、对外合作引领区,打造国际产业人才供给高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