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丽
近日,元阳县黄茅岭乡戈它村委会的“幸福广场”热闹非凡,200余名家长齐聚“多民族说育儿·家长夜校”课堂。现场,傣族阿波用傣语分享育儿心得,哈尼族家长交流带娃经验,县教育体育局特邀老师以“双语”讲解科学育儿方法,村民们还热议村寨变迁。这堂课不仅解开了家长们的育儿困惑,还拉近了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距离。
“夜校教我们带娃,更让我们明白幸福生活来自党的好政策,民族团结才是好日子的根!”傣族家长白平康的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这场活动,源于今年以来黄茅岭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该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民族广场为依托,打造“多民族说育儿”的“家长夜校”品牌,通过定制育儿服务、打造“沉浸式”教育课堂、做优“共鸣性”团结实践,将科学育儿指导与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针对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心理关怀缺失、亲子沟通不畅等痛点,黄茅岭乡构建“需求对接—课程定制—多元教学”精准服务体系。乡党委主动联动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围绕“尊重差异、促进融合”主题,开发跨文化家庭习惯培养、儿童心理发展应对等6门专题课程;创新采用“双语讲解+情景模拟+案例对比”教学模式,确保家长“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课后测评显示,超90%的家长认可课程实用性,95%的参与者愿意持续参与。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还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与此同时,黄茅岭乡深挖本土资源,让感恩教育“有料更入心”。该乡组建由“百姓名嘴”、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及优秀家长构成的宣讲团,开展“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沉浸式微宣讲12场。宣讲中,宣讲人员通过展示村寨道路、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的今昔对比数据与图片,解读医保报销、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邀请苗族村民现身说法,讲述“看病从跋涉一天到村卫生室即时就医”“孩子从面临辍学风险到享受免费入园”的生活变迁,引发群众强烈的集体情感共鸣。目前,已有大批家长主动加入“感恩行动”志愿服务队,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留守老人关爱等公益活动20余场,实现了“感恩情感”向“行动自觉”的转化。
为进一步以文化人、以情促融,黄茅岭乡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精神共鸣。该乡开展“童心向党”亲子实践活动,组织多民族家庭“结对子”,共同制作“民族团结石榴籽”贴画、“党徽闪闪亮”剪纸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不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集中展示,优秀作品还被展示在学校门口、村公示栏、文化广场,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该乡还建立“线上+线下”双服务机制:线下发放“双语”科学育儿指南、惠民政策明白卡600余份,卡片上印着乡干部、村医、学校老师的联系电话,方便家长随时咨询;线上依托互助群组常态化提供家教指导、政策咨询、纠纷协调服务。今年以来,已成功协助140余户家庭申请教育补助,累计解决家庭矛盾、入学咨询、补助申请等诉求130余项。
截至目前,黄茅岭乡累计开展“多民族说育儿”专题授课、故事分享会及实践活动12期,覆盖7个少数民族的400余户家庭,建立8个线上互助群,解决群众诉求130余条。




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