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辉 高艳萍
数字时代,智能设备的普及让人们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但也让许多老年人犯了难。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笔者认为,需要家庭、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从技能提升、产品适配、服务兜底、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发力,既要“授人以渔”帮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又要“量身定制”降低智能设备使用门槛,还要“温情兜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一、家庭:成为 “第一课堂”,用耐心搭建数字桥梁
家庭是老年人接触数字技术最直接的场景,子女和晚辈的耐心引导至关重要。一是“手把手”教学,从需求出发。结合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如视频通话、线上挂号、扫码支付等),拆解操作步骤,用“口语化”“场景化”的方式讲解(如“点击这个绿色的‘微信’图标,就像打开家门一样,就能看到孩子的消息了”)。二是共同体验,增强兴趣。鼓励老年人用数字工具完成感兴趣的事,比如用短视频App看戏曲、用地图软件查公交线路、用购物App买日用品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字便利”而非“数字负担”。三是包容试错,减少恐惧。老年人对数字操作的“怕错心理”很普遍,晚辈应包容他们的误操作(如误点广告、重复付款),耐心讲解如何修正,而非指责,避免他们因恐惧而放弃使用。
二、社会:构建 “支持网络”,让帮助触手可及
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弥补家庭支持的不足,提供常态化、普惠性的帮助。一是社区开设“数字扫盲班”。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场所,定期举办免费培训班,课程内容聚焦实用技能(如智能手机基础操作、防诈骗技巧、线上缴费等),采用“小班教学”“一对一辅导”模式,搭配图文手册、视频教程等辅助材料。二是志愿者“结对帮扶”。组织大学生、退休教师、社区工作者等担任志愿者,与社区老人“结对子”,定期上门或在社区站点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突发问题(如手机卡顿、App登录失败等)。三是公共场所设置“数字助手”。在医院、银行、超市、公交站等老年人高频活动场所,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老年人完成扫码、挂号、支付等操作,同时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如“老年人专用通道”),避免老年人“无码寸步难行”。
三、企业:践行“适老责任”,让技术更有温度
数字产品的设计需跳出“年轻化”思维,主动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降低使用门槛。一是推动“适老化改造”落地。按照《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优化App、网站的界面和功能,简化操作流程,减少跳转步骤;优化体验,增大字号、提高对比度、支持语音操作、关闭弹窗广告;专属版本,推出“老年模式”,隐藏复杂功能(如直播、游戏等),只保留核心服务(如通讯、支付、健康等)。二是加强“安全防护”设计。针对老年人易受网络诈骗的问题,在支付类、社交类App中增加风险提示、设置大额支付限额或子女提醒功能,从技术层面降低风险。
四、政府:完善“政策兜底”,保障基本权益
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优化,为老年人撑起“数字保护伞”。一是制定并落实适老化标准。明确互联网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适老化改造责任,定期督查改造成效,对未达标者进行督促或处罚,避免“适老化”流于形式。二是保留“传统服务”选项。在推进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数字化的同时,不得取消线下服务渠道。例如:医院保留人工挂号窗口,银行保留现金存取服务,社区保留纸质通知,确保老年人“不会用智能设备也能办事”。三是加强数字安全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老年人熟悉的渠道,普及网络诈骗案例(如虚假中奖、冒充子女借钱)和防范方法,增强老年人的数字安全意识。
五、关注“心理鸿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除了技能和工具,老年人的“心理排斥”也是数字鸿沟的重要成因,需通过正向激励来消除他们的“被时代抛弃感”。社区可举办“老年数字技能大赛”(如“最快完成线上挂号”“最准识别诈骗链接”),给予小奖品鼓励参与;媒体多报道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案例(如“70岁奶奶用短视频分享种菜经验”),打破“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刻板印象;鼓励老年人参与“数字互助”,让掌握技能的老人带动身边同伴,形成“老带老”的学习氛围。
跨越数字鸿沟,本质上是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不被落下”。这不仅需要技术的适配,而且需要社会的耐心与温情——既让他们学会使用数字工具,又让他们感受到,即便不会用,社会也会为他们保留一份便利与尊重。
作者单位:红河州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