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林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留下难以计数的剜心之痛。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过去的苦难不容遗忘,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要面临来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些重大挑战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可能的走向。”重温那段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的历史,从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汲取精神滋养,用一颗滚烫的心触摸百年大党、伟大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赓续民族记忆,挺立精神脊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起,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的历史篇章。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形成于全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实践,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不断升华。这一精神不仅属于过去,还照亮未来;不仅是历史的丰碑,还是前行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持久战,中国人民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毛泽东《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必胜的信念,支撑中华民族最终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艰苦卓绝,倘若没有精神支撑,就难以坚持抗战14年,以弱胜强,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八路军靠什么战胜了装备精良的顽敌?“战争中,精神之于物质是三比一。”《义勇军进行曲》里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所谓“新”,主要是说这是一道精神长城,它是无形的,却坚不可摧、不可逾越。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激发和升华抗战精神上,起了主导作用。
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以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不仅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让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图谋无法得逞,还担负起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后方基地的重任,为亚洲其他国家驱逐日本侵略者提供宝贵支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至暗时刻,中国一直将自身命运同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紧密连成一体。在这殊死战斗中,中国同各国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汇聚起抗击侵略的强大力量。纪念这场胜利,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走向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
“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向着未来前行,我们要做历史记忆的坚定守护者,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的必然选择。
80年后的今天,当美国观众在《南京照相馆》片尾字幕亮起时,用掌声打破含泪的沉寂;当中国学生观看苏联记者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后,写下“硝烟虽散,历史永存”的留言;当积极投身抗战的国际友人后代来到中国,寻访峥嵘岁月里患难与共的足迹……人类远离战争的信念在情感共鸣中如星火般汇聚。
作者单位:中共红河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