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初政艳 通讯员 赵龙云
在红河县产业园区凹腰山片区的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生动的劳动乐章。40余名工人熟练地分拣、清洗、熬制南酸枣,这些山野间的“土果子”经过标准化生产线的淬炼,蜕变为包装精美的果脯零食,带着红河的山野果香,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个场景,正是红河县探索“家门口就业”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红河县在盘清产业园区5513平方米闲置厂房时敏锐地意识到,盘活“沉睡资产”,正是破解乡村就业难题的关键切口,“招小商、建车间、促就业”的思路迅速落地。针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落实到位,从签约到投产“一站式服务”随即跟进。政府牵头完成水电改造、生产线布局等,全流程服务让湖南果品贸易商与本地“兴农人”一拍即合,短短3个月便将闲置厂房改造成集原料预处理、果胶提取、果脯制作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基地。“政府的政策太实在了,从选址到投产‘一路绿灯’。”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合伙人的感慨,道出了入驻企业的共同心声。
这种“轻资产、快落地”的模式,如同催化剂般激活了县域经济的“神经末梢”。如今,该车间每天可加工南酸枣10余吨,试销阶段便接到昆明超市的订单,其生产线采用“冷链存储+科学加工”模式,最大程度保留了南酸枣的天然果胶和维生素。
在红河县阿扎河乡的南酸枣代购点,村民李大姐的笑容里藏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每吨能赚400元,采摘季干2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以前在外打工半年。”像她这样的村级代购员,在红河县6个乡(镇)已有70余人。公司构建的“企业+代购点+农户”产销网络,让野生南酸枣在从山林走向车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利益联结链。采摘季有200余名村民参与鲜果收购,深加工车间提供70余个固定岗位,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这份“家门口的收入”,不仅让村民告别了背井离乡的奔波,还让乡村留住了人气与活力。
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例。自2024年10月以来,红河县以“招小商”为抓手,引入11家企业,建成7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涵盖服装生产、液体肥料加工、辣木加工等多个领域,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540余个,这些车间如同星星之火,在红河县的土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就业是关键。通过缩短群众就业半径,红河县不仅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难题,还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收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早上送娃上学、中午回家做饭、傍晚田间劳作”的灵活就业,成为县域经济“工农互补、三产融合”的生动注脚。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红河县正用“家门口就业”的钥匙,打开一扇通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