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普薇
通讯员 冯安洁 王兴永 文/图
9月晚风,稻浪翻涌。在河口县莲花滩乡和桥头乡的5000亩旱地优质稻基地里,93盏新安装的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幽蓝闪烁。这片被农户称为“稻田卫士”的科技星海,正为山地农田织就智慧“防护网”,照亮生态农业的转型之路。
自2021年旱地优质稻项目启动以来,河口县累计布设337盏智能杀虫灯,配套虫情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这些发射特定波长光源的设备,每日傍晚自动激活,精准诱杀二化螟、稻飞虱等8类主要害虫。数据显示,单灯日均灭虫300只,峰值可达1086只,较传统农药防治减少虫口基数40%以上。
“装上杀虫灯后,农药用得少了,稻米吃着更放心。”桥头乡种植户王有明笑着说。杀虫灯覆盖区每亩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次至5次,节约成本约150元,农药支出下降45%,户年均增收近2000元。通过“合作社+基地”统防统治模式,曾经因山地缺水、虫害频发而产量低下的“望天田”,如今杂交稻旱作产量稳定提升至每亩450公斤以上,绿色认证稻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我们计划2026年补齐山地空缺区域,实现杀虫灯与无人机统防统治。”河口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种植业科负责人林木森介绍,通过智能设备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当前项目已带动土壤有机质提升18%、益虫数量增长2.3倍。种植户自发组建互助小组,推广“合作社+基地”统防统治模式。村民感慨:“以前打药累弯腰,如今灯亮害虫消。”
从“虫口夺粮”到“科技控害”,从“产量提升”到“生态共赢”,河口县正以科技之光重塑农业生产逻辑,拓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不仅照亮了丰收路,还勾勒出“藏粮于技”的绿色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