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年08月15日

绿与铝的和美交响

——来自红河州绿色低碳铝产业发展第一线的观察之二

  ●记者 满长杰 黄传龙 李立章 王震宇 雷肖

  走进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新建的园区内处处见绿、步步是景,每一眼的定格都是绿色的绽放。在这里,绿色不仅装扮了园区的“面子”,还充实着高质量发展的“里子”。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的车间里已响起轻微的嗡鸣声。铝水在巨型电解槽内翻滚,驱动它们的不再是煤炭,而是红河奔涌的江水与明媚的阳光。

  7月9日,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正式投产运营,其核心项目——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93万吨低碳铝项目首批生产线同步启动。全球首条规模化应用的600KA+电解铝生产线在这里诞生,吨铝二氧化碳排放量仅1.8吨,较传统火电生产方式直降86.15%。当山东魏桥集团的先进技术遇上红河的绿色能源,一场铝工业的绿色革命在红河大地悄然展开。

  铝业变“绿业”靠什么

  什么是“绿铝”?“绿”和“铝”如何擦出精彩火花?

  电解铝,工业领域名副其实的“电老虎”:每吨电解铝消耗1.35万度电,不仅吞噬着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还背负着巨大的减碳压力。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电解铝产业版图正经历一场宏大的“绿色迁徙”。云南以其丰沛的绿色能源储备与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这场产业重构的战略支点与理想承接地。红河州敏锐把握这一时代机遇,主动出击。2021年深冬,在红河州人民政府、泸西县人民政府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签约仪式上,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埋下了产业变革的种子。三年后,荒山坡上已矗立起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园区以“绿色、低碳、循环、智能”为定位,全力打造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焦玉树直言:“红河州丰富的绿电资源,是企业选择落户的关键。电解铝产能转移到泸西县,主要采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生产,从源头上降低了碳排放量。”泸西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局长段泽进一步阐释道,该项目是红河州发挥比较优势、聚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的生动实践,尤其配套了600万千瓦新能源资源,强力推动绿电与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

  红河州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罕有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富集区。依托澎湃清洁水电,项目生产线吨铝交流电耗12647千瓦时,较全国平均水平节电500千瓦时。按85%清洁能源使用率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836万吨。“魏桥技术+红河绿电”的精彩联袂,为中国铝工业绿色转型开辟了可鉴之路。

  技术革新锻造“绿色铝谷”

  “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成为电解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电解铝总量约束+氧化铝产能严控”双轨制,推动产能向云南、广西等水电富集区倾斜。红河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最佳呼应。

  工业生产中“没有落后的工业,只有落后的工艺。”那么,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内的工艺表现如何?

  走进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车间,科技感与环保理念交融共生。在600KA+电解槽前,该公司技术科科长蔺瑞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最高水平技术,具有单槽容量最大、能耗最低、排放最低、占地最少、投资最省等特点。”园区配置的生产线,其生产设备、效率、成本、能耗水平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年,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电解铝生产线的典型代表,项目生产线烟气净化效率达99.8%以上,达到欧盟排放标准;二氧化硫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特别排放限值,实现超低排放。

  “铝水不落地”的创新模式,让绿色活力贯穿上下游。云南创联、青岛宜博等下游企业毗邻宏合而建,直接引流滚烫铝水进行生产,省却铸锭、重熔环节。“每百吨铝成品运输油耗降低5升以上,每吨成品铝节能约77千克标煤、减少烟气排放量653立方米。”蔺瑞涛用数据说明循环模式的环境效益。

  资源循环体系更显生态智慧。50万吨/年再生铝生产线构建起“废铝回收—熔炼—轧制”闭环,减少原生铝需求20%。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由废铝件和废铝料经过熔炼所得到的铝,它的能耗仅为电解铝的3%至5%,排放仅为电解铝的2%左右,每吨可节约3.4吨标准煤,是有色金属工业节能降碳的主力军。大修渣则可转化为建材原料,脱硫石膏加工为路基材料,危废综合利用率超90%。从生产到回收,绿色理念贯穿铝产品全生命周期。省时、节能,净利润大幅度提升。企业相互依托、链条环环相扣、产业持续壮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而其衍生出来的循环经济链条,更让业内人士直呼“不容小觑”。

  夜幕降临,产业园区的灯光与九华山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座从荒山上崛起的绿色低碳产业园,不仅改写着铝工业的高碳历史,还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层内涵——它不是增长的约束,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关乎民生的现实图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