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3年05月26日

弥勒市西三镇——

村企“联姻”铺就致富路

周勇

  ●记者  周勇

  走进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民小组,树木林立、绿草茵茵,微风轻拂着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风情。赏最美风景、购地方特产、品特色美食、打卡乡村生活……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眼前,如诗如画、韵味十足。

  可邑村是弥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点,是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其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坐拥如此先天优势,过去,村民却守着“金疙瘩”,过着穷日子。

  思路一变天地宽,方法一改成效显。自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来,西三镇围绕典型引路法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讨论,镇、村、组党员干部围绕主题发表思想观点、提出实质建议、探索有益路径,并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分批次、分类别组织镇、村、组党员干部到昆明市、石林县等地“借经取宝”。

  “可邑村和弥勒市城发集团的合作,可以说是‘双向奔赴’的结果。”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虎龙告诉记者,可邑村与弥勒市政府所属的平台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管理开发运营可邑村,作为承担工程基建、城市运营、文化旅游3大业务板块的弥勒市属国有企业,弥勒市城发集团积极与镇、村、组探索村企联建共赢方式。

  “我们不但把房子租出去了,还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可邑村村民洪华月家有4层楼房,平日一楼二楼都闲置着,现在租出去每年有2万元的租金。村民黎蕊把土地流转出去后,自己开了五金店,除了有土地流转的分红,还有五金店的经营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可邑村采取“企业+小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旅融合的主导产业,将部分村集体房屋和民房转租至企业名下,由企业进行开发经营,村集体每年可获38万元租金,村民出租民房每年每栋可获2万元租金。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村集体和村民的2700余亩土地租赁给企业开发农旅项目,村集体及农户每年租赁收入可达270余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村企“联姻”,让村庄发展有了底气,也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务工就业。

  企业和村、组通过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拓展丰富文创、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业态,举办大型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活动,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收益率,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自从农特产品中心建起来以后,我家的蜂蜜、腊肉再也不用大老远拉到城里去卖了,通过网络,全国各地的收购商便会直接来收购。”村民龙尤春高兴地说。

  凭着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何秀琴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女能人。她一边张罗着卖米线,一边跟客人聊着她的刺绣饰品。2009年以前,何秀琴一年卖刺绣饰品能赚2万元左右,现在一年下来,仅卖刺绣饰品可以赚5万元左右。如今,她的刺绣饰品已经卖到日本、意大利、美国等。

  陈敏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面容秀丽,谈吐落落大方,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了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对于可邑村的发展,她如数家珍:“现在景区旅游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全村268户765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个人在景区上班,有的人家有4个人在景区上班,村子里根本看不到闲人。”

  诗和远方,在这里触手可及。如今的西三镇,以思想“破冰”和行动“突围”,不断寻求新突破,通过引入企业、盘活资源、丰富业态,把生态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了产村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之路,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000元增加到2022年的3.5万元。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