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情牵一世缘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29日

  ◎杨红伟

  看到《红河日报》创刊45周年的征文启事,脑海里便翻江倒海般泛起无数美好回忆。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与《红河日报》结缘已20多年,虽然已调离红河日报社好长时间,但对报社、对报纸的情缘,却已深深根植在基因里无法磨灭。有时候,我们总是感叹命运的起伏,但回头看时才发现,人的一生总在不可思议中糅合着剪不断的缘分,而我和《红河日报》的情缘,不但改变了自己的成长路径,而且已成为人生的烙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红河县架车乡工作。架车地广人稀、交通落后,下乡都是靠步行,很多时候我们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因为不通电,山村的夜晚甚是漫长,随身携带的书反复看了几遍后,村委会散乱堆放的报纸杂志便成了打发时光的最好读物,其中,《红河报》(《红河日报》的前身)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我每天晚上用手电筒照着既解渴又解馋的“夜宵”。可惜,村委会里堆放的报纸有限,没几天就看完了,漫漫黑夜里,闲极无聊的我发现了新大陆——贴在墙上的报纸。虽然这些报纸贴得杂乱无章,有的正贴、有的倒贴、有的竖贴、有的横贴,但好在贴得还算工整平滑,打着手电筒依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报纸看多了,便产生了投稿的愿望。首次给《红河日报》投稿就被采用了!那篇处女作题为《待到攀枝花烂漫时》,于1996年9月17日发表在《红河日报》副刊版。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红河日报》时,我好像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击中,心情处于惊喜的跌宕中,久久不能平静……

  发了第一篇,接着便有第二篇、第三篇,一发不可收拾。因文章不断在《红河日报》发表,我在红河县也小有名气,还被调到红河县委宣传部工作。2003年10月,我有机会到红河日报社跟班学习;2004年初,我正式调入红河日报社,开启了20多年的新闻人之路。

  从事新闻工作,我非科班出身,只能算“半路出家”,在工作中得到了报社很多领导和同事的无私帮助,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作风、经验和方法,不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还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我刚入职时,时任时政部主任李有华要求严格,他常常提着我刚提交的稿件一顿狠批,我则默默低着头认真倾听,按照他指导的思路认真修改,他又会在部室会议上大大夸奖一番。多年后颇感庆幸,正是有这样严厉的领导,自己才能够在反复修改稿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苏云鹏老师,那时是一版编辑,改稿认真、动作麻利、效率极高,每次编完我的稿件后,都会对我耳提面命,逐段逐句帮我分析稿件的优缺点,让我在采访写稿的过程中拨云见日、日益精进。一版校对曾惠老师,不但有着一双纠错的火眼金睛,还是打字高手,报社每次开展打字比赛,冠军非她莫属……

  报社是个文人扎堆的地方,聚集着很多多才多艺的人。幽默风趣的杨品老师不但散文写得好,钢笔画更是一绝,许多作品发表在国内顶尖报纸杂志上;美丽优雅的王若杰老师则是名副其实的作家,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作品高产,我案头上刚读完的《带一本书去红河》,就是她去年出版的专著,写尽了红河的风物,让我爱不释卷;和蔼可亲的符平老师,不但写社会新闻是一把好手,拉二胡也是出类拔萃,每次工会活动,都能享受到他悠扬哀婉、缠绵萧瑟的演奏……与他们相比,我常自惭形秽、毫无特长,同时也鞭策自己加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年弹指一挥间,于个人而言,我从一名文艺小青年变成了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老疙瘩”,于报社而言,则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渐发展壮大。记得我刚调进报社时只有60多名干部职工,如今,由报社、广播电视台合并成立的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已是拥有300多名员工、10多个多媒体平台的州级主流媒体。

  虽然获取信息的平台众多,但我与报纸的缘分依然历久弥深,每天读纸质报或电子报的习惯依然不改。如今,虽然已调离报社,但因工作关系,我依然常常去州融媒体中心,与中心的同事共同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漫漫人生路、茫茫人海中,能够与《红河日报》结缘、与报社同事为友、与文字墨香为伴,是我今生今世结下的最深情缘。

  廿载寒暑同社人,一纸情牵一世缘。我和《红河日报》的缘分,如一部长篇连载小说,未完待续……

红河日报白鹇 04一纸情牵一世缘 杨红伟2025-06-29 2 2025年06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