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以体育聚人心增团结促交融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29日

  柔力球健身活动。

  青少年轮滑训练。

  惠民展演活动现场。

  ●记者  李易  王震宇  王金河     通讯员  邱少瑞  文/图

  盛夏的弥勒,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马缨花》《霸王鞭舞》《阿细啦啦操》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中,各族群众纵情歌舞;在民族摔跤、踢毽子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场上,各族群众同场竞技,团结友谊得到进一步深化……6月28日,全省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在弥勒市召开,眼前这幅各族群众在运动乐趣中交流情感、互鉴文化、增进认同的生动画卷,深深烙印在与会者心中。

  体育活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桥梁。近年来,弥勒市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紧扣“体育城”建设目标,探索实践“1234”工作法,走出了一条“体育搭台、文化铸魂、群众参与、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为全省体育促进“三交”工作贡献了弥勒经验。

  “弥勒市深入实施‘体育+’战略,将体育作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纽带,打造了一批聚人气、接地气、更具烟火味的体育活动。”弥勒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辉说,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半程马拉松、“乡村振兴杯”篮球联赛等130余场体育活动,参赛队员7万余人,线上线下观众2100万人次。通过一系列赛事活动,各民族在赛场上交流、在情感上交融、在生活中交往,体育活动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引擎。

  “一条主线”。弥勒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传统民族节庆元素深度融入“体育城”建设。如今,各民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体育促“三交”工作格局逐步完善,群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五个认同”不断深化。

  “两化同步”。为夯实体育促“三交”的硬支撑,弥勒市坚持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公共体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和镇、村体育设施标配化水平持续提升。通过大力招引体育产业项目落地,高空跳伞基地、云南省科技体育飞行运动基地、东风韵国际网球小镇等项目相继落地,西三镇甘思咪哚民族体育公园建成投用。彝族阿细祭火节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阿细跳月节、彝族摔跤节连续3年获评云南省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体育促“三交”载体逐步构建成型。

  “三线联动”。弥勒市以打造3条户外运动线路为核心,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空间纽带,让不同民族在体育活动中增进了解、拉近距离。举办云南省青少年“奔跑吧·少年”摔跤锦标赛、“甘思咪哚”民族传统体育联赛等多项民族特色浓郁的赛事,成为当地热门活动,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民族交流的强劲磁场。

  “四维交融”。弥勒市围绕各民族“有形交往、有感交流、有效交融、有机互嵌”4个维度,拓展交融发展新路径。将阿细跳月、斗牛、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带动旅游业发展。

  累累硕果,印证了弥勒的成功。弥勒市先后被列为中国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等,带动一批民族元素浓郁的新型乡村旅居、创作研学等业态涌现,半小时体旅融合消费环“长尾效应”充分释放,为民族团结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把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现代体育项目融合推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让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弥勒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姜有文的话语,饱含信心与期待。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以体育聚人心增团结促交融 李易 王震宇 王金河 邱少瑞2025-06-29 2 2025年06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