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野果炼成“国字号”招牌

——泸西高原梨品牌突围与富民之路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29日

  泸西高原梨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  许扬  杨幼媛  段闻润

  卢汉  文/图

  6月的泸西,万亩梨园翠色欲滴,青果缀满枝头,早酥梨泛着青白光晕,美人酥披着胭脂红霞。果农张绍良戴着草帽穿梭林间,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掀开套袋,端详着即将成熟的雪花梨,笑得合不拢嘴:“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能上市,准能卖个好价钱。”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照着泸西高原梨从山间野果到富民“金招牌”的华丽蝶变。

  时光回溯到250多年前,清乾隆年间的《广西府志》已将泸西与梨的缘分镌刻在泛黄的纸页间。那时的梨树,不过是山间随意生长的野木,果实零星点缀在农舍旁,满足着农家人最朴素的期待。直到1977年,砀山酥、雪花、金花、早酥等品种跨越千山万水,扎根泸西这片红土地。1978年,全县梨园仅5000余亩,略显单薄;至1991年,泸西县被列为云南省优质梨生产基地县,产业自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泸西高原梨“抢鲜”的底气:低纬度、高海拔,光照足、温差大,使其具有早熟和糖分高的优势。如今,泸西高原梨早已成为红土地上耀眼的“明星”。截至2024年,全县梨园面积达15.4万亩,占全省梨树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年产量21.82万吨,产值超5亿元,稳居全省梨产业“头把交椅”。这里的每一颗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梨圆润饱满,似精致的白玉灯笼;早白蜜果肉雪白,如凝脂般细腻;美人酥皮薄如纸,轻轻一咬,清甜的汁水绽于舌尖;丰水梨甜蜜浓郁,满是阳光的味道;皇冠梨果心小巧,果肉厚实,堪称“实力派”。当其他地方的梨子尚青涩时,泸西梨早已“C位出道”,在市场上赚足了眼球与口碑。

  泸西高原梨不仅是舌尖美味,更是致富“金果”。全县已培育出5家梨产业龙头企业,197个专业合作社引领10万余户果农投身其中。果农户均年收入突破20万元,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翠绿的“梨衣”,一栋栋房屋掩映在繁茂的梨林之间。

  泸西高原梨的“出圈”之路,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品牌传奇。在今年6月27日举办的云南泸西高原梨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泸西高原梨璀璨亮相,吸引了无数目光。当地依托协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打出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组合拳”,并构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每颗梨赋予专属“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梨子的“前世今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在宣传推广上,泸西县更是妙招频出:短视频平台上,一个个精美的镜头带人们走进硕果累累的梨园,从春日繁花似锦到盛夏果实满枝,每一幕都让人垂涎;“高原梨花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置身花海,品梨赏景,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各大农产品展会上,泸西展位人气爆棚,试吃台前排起长队,“咬下去像冰糖水般清甜”的美味,让“泸西高原梨”的“金字招牌”愈发熠熠生辉。

  而在科技赋能的赛道上,泸西高原梨更是一路“狂飙”。白松龄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如同给产业装上了“最强大脑”。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化身“技术保姆”指导果农科学种植。智慧农业系统让梨园变得“聪明”起来: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土壤湿度与养分含量变化,触发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投喂”;无人机化身“空中卫士”,在梨园上空来回穿梭,高效防控病虫害,省时又省力。育种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与各大科研院校的专家们并肩作战,每年引进5个至10个国内外新品种。经过3年至5年的试验培养,对性状稳定、表现优良的新品种进行推广。高标准示范园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为泸西高原梨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泸西高原梨早已“飞”出大山,“奔”向世界。在上海的高端超市,它们身披精致的“外衣”,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宠儿”;在广东、广西的水果市场,一车车梨子供不应求;在贵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其身影。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的消费者,也纷纷被其甜蜜征服。

  暮色中的梨园,虫鸣阵阵,仿佛为即将到来的丰收而欢歌。从古籍寥寥数语到“国民鲜梨品牌”,泸西高原梨历经250余年,完成华丽蝶变。这片浸润着历史与汗水的土地,正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山间野果炼成“国字号”招牌 许扬 杨幼媛 段闻润 卢汉2025-06-29 2 2025年06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