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龙
9月10日,元阳哈尼梯田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部用1300载春秋写就的“水利史诗”,正以其穿越时空的科学性与人文温度,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问,交出一份来自东方的深邃答卷。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判标准之一,就在于其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元阳哈尼梯田最令人叹服的,正是那套不依赖现代技术,却与自然循环完美契合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水利系统。
它是哈尼族先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面对哀牢山巨大的海拔落差与“山多田少”的地理困境,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构建了一套“自上而下、循环往复”的自流灌溉网络。山巅的原始森林,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绿色水库”;山腰的村寨,不仅是哈尼人栖居的家园,其产生的生活废水通过自然净化后,还成为梯田灌溉的补充水源;环绕山体的万顷梯田,既是高效的耕作单元,又是精巧的蓄水、保土设施;而密如蛛网的沟渠,则如血脉般将生命之水精准输送至每一寸田地。
这套体系的精妙,在于它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灌溉奇迹,却无需一度电、一台泵。对比现代水利工程常见的“大挖大建”与潜在的生态代价,哈尼梯田的这份宁静与谦逊,恰恰印证了传统农耕智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超前实践。
更值得称道的是,元阳哈尼梯田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活态”。直到今天,这套千年系统仍在日复一日地运转:春耕时节,水牛犁田,秧苗新插;金秋时分,稻浪千重,谷香满溢……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典范,而且是承载哈尼族1300余年文化记忆的“民族史”。
历史上,哈尼族先民为适应“山多田少”的严苛环境,创造性地发展出梯田农耕模式。为维护这套关乎生存的命脉,哈尼族人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木刻分水”“赶沟人”“水力冲肥”以及“守林人”等用水方式、管理制度和世代传承的管理者,并通过“祭龙”“开秧门”等传统习俗,将对水源、森林的保护理念,融入庄严的仪式之中。正如元阳县新街镇的“赶沟人”卢志祥所言:“水是梯田的命根子,守好沟渠就是守住饭碗。”这份世代相传的坚守,让古老沟渠至今水声潺潺、生生不息。
这些生动的细节告诉我们,元阳哈尼梯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此次入选,既是对其工程价值的肯定,又是对这种“人地和谐”文化传统的褒奖。
荣誉背后,亦是更沉重的责任。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梯田撂荒风险,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压力,传统技艺传承的断层……这些挑战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千年遗产在当代“活”得更好?
值得欣慰的是,创新传承的路径正在涌现:“00后”主播高花用直播传递梯田之美,阿者科村用“旅游分红”让守护者受益……这些尝试证明,只有让遗产“有用”“有活力”,才能吸引新一代“赶沟人”。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保护意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使梯田不仅是风景,还是生计;不仅是遗产,还是未来。
梯田不语,却道尽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沟渠无声,却贯通了古今智慧的脉络。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命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自然的强取,而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让梯田的绿意继续铺展,让沟渠的活水永远奔流,这既是对哈尼族先民的承诺,又是我们这代人必须书写的“赶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