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尚秋媛 张娜 赵婧汁
一栋栋湛蓝色的小楼整齐排列,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整个小区舒适而安静。在个旧市大屯街道中心地带,幸福社区如一颗明珠镶嵌其间。
作为红河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点,这个聚居着汉、彝、壮、苗等11个民族的社区,以“互嵌共融”为密钥,奏响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乐章。社区先后获得“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居住互嵌 打破壁垒促融合
“以前在老家,各民族聚居相对分散,搬进幸福小区后,生活质量等各方面都提高了很多,楼上楼下都是不同民族的好邻居。”居民杜芳的感慨源于社区精心设计的居住互嵌策略。从2017年启动搬迁至2019年完成,社区累计接收来自8个乡(镇)的249户1019名群众,如今已全部入住335套住房,各族群众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居住空间的互嵌只是起点,1107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融合纽带。这里的“一站式”便民大厅、幸福书屋、儿童之家等15个功能室,将就业推荐、健康体检、幼儿托管等服务“打包送达”,让各族群众在解决生活难题中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
从各个村寨搬迁到社区,大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于是,组织引领发挥了关键作用。据大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浩阳介绍,2018年,幸福社区尚未正式成立时,街道就在安置区成立了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健全管理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幸福社区以“党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织密服务网络:街道挂钩领导、社区“两委”、党员楼栋长联动发力,通过微信群收集民意、调解纠纷。2024年,社区开展民族团结活动20余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志愿服务让政策深入人心,让党的关怀直抵人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经济互嵌 携手共赴致富路
“在老家时,由于受条件限制,只能栽种玉米,养殖猪、鸡,一年忙到头只能维持生计。”刚搬到幸福社区时,居民李世英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由个旧市妇联举办的刺绣培训班。“我现在白天打工、晚上做刺绣,每月能挣3000多元,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李世英笑着说。幸福社区创新实施“党建+帮扶车间+农户+带头人”模式,打造融合民族手工刺绣、电脑机绣和产品生产展示为一体的巾帼刺绣脱贫车间,采取“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的合作模式,带动57名妇女实现增收致富,家庭月收入稳定增加1500~2000元,实现劳动妇女居家就业。
就业增收是稳民心的基石。社区设立“幸福就业”办公室,全面掌握居民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技能特长、子女就学、搬迁前就业等情况,完善“一户一策”就业措施,由街道召开专场培训会推荐就业岗位,介绍各族群众外出务工。2024年,社区共开展18期技能培训,参训居民取得技能证书229人次、合格证467人次。通过落实“一户一策”就业措施,实现社区515名居民稳定就业增收,目前社区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文化互嵌 共筑和美家园
走进幸福社区的幸福书屋,书架整齐排列,图书陈列有序、种类齐全。社区居民手捧图书静坐在书桌前,享受阅读时光。“这里有红色革命书籍、养殖技术书籍,还有小朋友爱看的各类故事书,‘泡书屋’成为大家长知识、学技术、学本领的小课堂。”社区居民李桂华说。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社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乡风文明振兴行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村史室,记录乡村文明、延续故土乡愁,让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开设基层党课课堂、法律知识讲堂和道德讲堂,绘制小区文化墙,在社区门口、公共活动场所等醒目处制作宣传标语和墙体画,并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最美家庭”评选标准。从“习语步道”到“民族团结学习走廊”,20余个教育阵地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观影夜话”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五个认同”。社区还重点关注民俗活动,通过传承非遗民族音乐和民族刺绣、民族服装T台展示以及跳竹竿、百家宴等特色民俗活动,积极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让各族群众从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和心理上的嵌入。
如今的幸福社区,各族群众在互嵌中交融、在交融中共进。从居住空间的相近到心理情感的相融,从经济利益的联结到文化精神的共鸣,这个“温暖之家”正以扎实的措施书写着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