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年02月21日

梯田红米——

生态效益转换的“硕果”

杨幼媛 李苏琦

  ●记者  杨幼媛  实习生  李苏琦

  在哀牢山南麓的层峦叠嶂间,千年哈尼梯田正演绎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2018年,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曾因传统农耕效率低下而面临发展困境的世界文化遗产,凭借红米产业的创新与突破,成功开辟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崭新路径。

  每到金秋时节,踏入元阳哈尼梯田,一幅丰收的盛景映入眼帘。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饱满的红米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埂上,群众熟练地挥舞着镰刀,脸上洋溢着质朴且满足的笑容。丰收的稻谷,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回馈,也是梯田红米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海拔在1400米至1800米之间,75%的森林覆盖率构成独特的立体生态系统。森林涵养水源,村寨维系人文,梯田承载生产,水系串联生命,这个传承1300余年的“四素同构”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梯田的哈尼族老人龙阿伯常说:“只有保护好这里的山水,红米稻才能长得好。”正是这份对土地的赤诚守护与辛勤耕耘,让红米保留了原始的醇厚口感与丰富的营养,也让梯田稳固了生态根基。

  哈尼族独特的精耕细作体系赋予梯田红米原生态、原产地、原种群的特性,但传统红米稻种植一直面临亩产值不高的困境。为此,元阳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保护梯田生态系统,探索发展“稻鱼鸭”立体种养模式,水面养鸭除虫,水中鱼儿肥田,稻田里形成微型生态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今,当地已推广该立体种养模式近20万亩,5万余户农户受益,成功搭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稳固桥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梯田红米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市场需求大增。元阳县联合“科企政”三方力量,合力打造红米种质资源保存库与数据管理库,设立专家工作站,守护核心区红米种质资源;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建立“传统品种保育+现代育种改良”双轨体系,在高海拔区域保留月亮谷等红米老品种,推广种植滇红151、滇红727等改良红米品种,有效提升了红米的亩产和抗病性。元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文建斌说:“2021年起,元阳县与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开展品种改良大田实验,成效显著,已在梯田区域成功建立3.2万亩红米基地。今年将继续深化合作,推进红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助力红米产业迈向新高度。”

  日前,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在牛角寨镇马鞍寨村为村民免费发放红米籽种,为春耕备耕做准备。种植户郭起略乐得合不拢嘴:“我们可以免费领取优质红米籽种,秋收的时候企业还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解决销售难题。”

  近年来,元阳县依托梯田红米核心产区哈尼梯田资源优势,探索“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发展梯田红米产业,实现哈尼梯田保护和发展双丰收。在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红米实现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加工全流程标准化,从脱壳、筛选到包装一气呵成。该公司还研发了红糙米、留胚红米、红米茶、红米酒等深加工精品。2024年,该公司加工产能达3万吨,是2018年的3倍。

  在推动梯田红米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元阳县结合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形式,创新产品交易模式,实现梯田红米从基地到品质、品牌、营销的全面数字化。“我们将持续擦亮元阳梯田红米招牌,让每一粒红米发挥最大价值。”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芳信心满满地说。

  红米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监测数据显示,实施红米产业化以来,梯田水土流失大幅减少,萤火虫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元阳县累计投入31.99亿元实施哈尼梯田生态修复、数字哈尼梯田等项目,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红米产业为纽带,创造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让哈尼梯田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梯田红米见证了元阳县各族群众以青山为依托、以红米为画笔、以梯田为画布,世代雕琢农耕文明的奋进之路。“祖辈留下的不仅是梯田,还是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正如哈尼史诗传唱的那样,在这片土地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正被赋予更丰富的时代注解。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