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年09月30日

稻鱼鸭共生的土地利用智慧

——解读全球首个集文化、农业、灌溉遗产于一身的农耕文明典范(三)

  ●记者 张娜 常一鸣 

  雷庆 余云龙

  晨光穿透山岚,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黄绿相间的稻浪随风起伏。稻穗下,鱼儿悠然穿梭;田埂上,鸭群结队而行。这幅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图景,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就在今年秋天,元阳哈尼梯田新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正式成为全球首个“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而藏在这田垄间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正是解开其千年生机的密码。哈尼族先民在千年农耕实践中诞生的土地利用智慧,既守住了梯田的生态根脉,又延续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古老哲学。

  稻鱼鸭共生并非简单的种养叠加,而是一种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在地块分散、平地稀少的山区,哈尼人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家禽饲养有机融合,形成“一田三收”的独特生产格局:水稻为鱼、鸭提供栖息环境与遮阴庇护,鱼群游动疏松土壤、吞食杂草,鸭群捕食害虫,粪便增肥滋养水稻,三者相互依存、动态平衡,构成无需农药与化肥的绿色生产体系。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的话生动诠释了这一系统的运行逻辑:“鱼和鸭在水里抓虫子,水稻就不会生病,它们的粪便还能当肥料,省了除草施肥的工夫。”对哈尼人而言,稻鱼鸭共生不是刻意设计的“技术活”,而是祖祖辈辈积累下的生存智慧,这份智慧让梯田在千年耕作中始终保持土壤肥力和清澈水系,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鲜活样本。

  稻鱼鸭共生的精妙,还体现在种养环节与水稻生长周期的精准衔接上。

  按照元阳哈尼梯田的耕作传统,每年2月至3月完成红米育秧,4月初至5月底栽秧,水稻栽插后20天左右会返青扎根,这时农户便开始投放体长约6厘米的鱼苗。“秧苗嫩的时候放鱼,鱼会啃秧苗的根,放晚了,鱼又会找不到吃的。”李正福说,这个时间点是祖辈反复摸索得出的经验。

  鱼苗投放1周后,雏鸭随之进入梯田,此时水稻已形成初步长势,既能抵御鸭群啄食,又可借助鸭群活动促进通风。当水稻进入灌浆期,农户会及时将鸭群转入田棚圈养,防止其啄食稻穗。直至水稻收割、鱼捕捞完毕,鸭群才会被重新放回梯田觅食残饵,形成完整的闭环。“从栽秧到收稻,稻、鱼、鸭像在唱一台戏,谁先谁后,都得按‘剧本’来。”李正福笑着说,这套哈尼人跟着节气、看作物长势摸索出来的“土规律”,比现代农业时间表还精准。

  在“三遗产”光环背后,稻鱼鸭模式正以生态、经济、文化的多重价值,为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生态层面,该模式从源头切断了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间接维系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自然循环体系。依托305条纵横交错的沟渠与“木刻分水”制度,鱼鸭养护的洁净水源顺着生态链流转,既滋养梯田,又保障下游用水,实现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经济价值的提升则让遗产保护有了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推行稻鱼鸭综合种养后,元阳稻田综合亩产值已从单纯种稻时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10000元左右,实现了良好的收益格局。新街镇热水塘村委会热水塘大寨村村民李有祥用自家的4亩梯田“代养”百余只鸭子,半年收入25000余元。这样的收益水平,让梯田成了农户实实在在的“致富田”,破解了传统耕作收入单一的难题,更多人愿意留下来,守住梯田的生态系统与农耕文化。

  文化层面,稻鱼鸭模式已融入哈尼族的祭祀仪式、节庆传统与日常生活,成为“三遗产”文化内核的重要载体。每年的“开秧门”仪式,长老会带着村民祭拜田神,祈求丰收;灌溉用水时,大家按“木刻分水”传统公平分配每一滴水;收割时,村民会特意给田里的鱼和鸭“留口粮”;丰收节时,村民会和游客一起下田抓鱼、共享美食……这些环节都承载着哈尼族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让文化遗产在活态实践中代代相传。

  如今,元阳县正全力打造和培育“哈尼哈巴”等综合种养绿色生态品牌,通过对原产品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方式,推动哈尼梯田农特产品实现产销一体化、产品标准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稻鱼鸭共生模式,不仅为元阳哈尼梯田的千年存续作出重要贡献,还向世界提供了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案”——顺应自然规律,与土地和谐相处,方能让农耕文明在时光流转中永葆生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