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陶 罗德陞
本报讯 潺潺溪流缓缓而下,层层“天梯”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具有千年历史传承、总面积逾百万亩的红河哈尼梯田……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15日,“红河哈尼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效”边会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举行,向世界分享哈尼梯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和开发样本。
近年来,红河哈尼梯田频频登上国际舞台,这不仅因为红河哈尼梯田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更因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的今天,哈尼梯田充分展现了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梯田从红河、藤条江边的山脚开始,级数最多达3700多级,层层累积2000多米,大的田块面积达数亩,小的仅如簸箕大小,直插云霄宛如天梯,遍布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和绿春县。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哈尼梯田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构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森林成片长于山头,村寨建在森林下方,森林涵养的水源缓缓流下,穿过村庄滋养着梯田。靠着一锄一犁一耙,一代代梯田开垦者、耕作者认识自然、尊崇自然,终于将海拔高差达近2800米的莽莽大山凿成浩瀚梯田,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以梯田为载体延续至今。
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红河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发展之路。红河州划定保护红线、梯田核心区,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为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执法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采取“稻鱼鸭”共生等一系列生态循环农业举措,不但全力守住了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还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作为国家湿地公园、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红河哈尼梯田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其生物多样性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中得到最好展示。
时光流淌,哈尼梯田在不断修复中既有效避免了哀牢山区常见的水土流失,又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珍稀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这里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及董棕、藤竹、番龙眼等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以及懒猴、穿山甲、猫头鹰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并培育出100余种水稻品种,堪称水稻的基因库。
级级阶梯,是哈尼人民世代生活的家园、守望千年的信仰。走进红河哈尼村寨,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的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完整运行,哈尼人依然在梯田里耕作,源源不断的客流滚滚而来,千年哈尼梯田更好地“活”在了当下。一山一水,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红河的题中之意。与史诗相伴,与梦想同行,红河州用力书写每一个绚丽的篇章,构建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