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2022年09月23日

弥勒市江边乡——

山水织锦绣 乡村谱华章

师洪亮

高铁穿境而过

集镇新貌

包装芒果

美丽乡村

互助共建

江边乡集镇全貌 本版图片由江边乡提供

  ●记者  师洪亮

  偏远村寨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产业遍布全乡、不少村民建起了新楼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群众互帮互助育新风……这些,立体而全景地勾勒出了弥勒市江边乡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山水织锦绣、乡村谱华章,江边乡正激荡着一曲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凯歌。

  作为弥勒市曾经的贫困乡镇,用基础弱、底子薄、群众观念落后来形容十年前的江边乡,一点不为过。随着党和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江边乡也经历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奋进历程。经过尽锐出战、克难攻坚,该乡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打牢基础强幸福根基

  蓝天白云下,青山环抱中,走进江边乡,水泥硬化道路盘绕在山峦间,一条条银白色的水管与山顶的水池相连,通到每家每户。脱贫攻坚,改写了江边乡“群山连绵,交通不畅;江水奔涌,土地喊‘渴’”的历史。感受着脱贫攻坚后江边乡发生的变化,刚刚收购生猪回来的江边村委会随迁户杨茂才感慨地说:“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下雨天,猪就拉不出去卖。现在,变化太大了,几年的时间,各村寨的进村道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出行方便多了。”

  路,是文明的血脉、梦想的翅膀、人生的半径。水,是发展的命脉、产业的甘露。脱贫攻坚中,江边乡累计投入1.13亿元,建成通行政村自然村水泥路、通乡柏油路164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自然村硬化率均达100%;投入3638万元实施水利工程69处,改善灌溉面积1.61万亩,保障了1.4万人饮水安全,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实施10千伏电力改造项目8个,新增建设通信基站29座,实现供电、宽带网络全覆盖;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补短板项目,建设活动场所62个、公厕120个、垃圾池124个、太阳能路灯620盏;投入400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步配套建设养老院、幼儿园、卫生室、民族文化广场,集镇建成区面积扩大至0.4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的夯实,让江边乡迈入了崭新发展阶段。

  培植产业拓宽致富路

  翠绿山头泛金黄,群众脸上笑颜开。进入采收季,芒果的清香弥漫在江边乡的每个角落。江边村委会落洪沟村民小组在全乡率先引种芒果,村民正忙着采收成熟的芒果……随着芒果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种植芒果前后的收入对比,落洪沟村民小组组长罗正德心里有一笔账:“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种植芒果后,收入翻了一番,农户每年种植芒果收益达10万元至20万元。”

  随着路畅水盈、电网配套的完善,江边乡致力于拔穷根、换穷业。立足南盘江干热河谷自然资源优势,重点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该乡提出以芒果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林果+冬早蔬菜”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纽带,创新土地流转、经营管理、企业带动“三项机制”,将以往小、散、杂的种植模式发展成初具规模、集中连片、重点统一的产业集群,为各村群众“量身定做”持续稳产增收产业。十年间,该乡粮食总产量从857万公斤增长至1430万公斤;畜牧业总产值从4039.13万元增长至7567.5万元。引进瑞滇、展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万亩芒果种植示范园区,采取“支部+公司+农户”和“5亩起步,10亩连片”的发展模式扩规模提品质,全乡芒果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857亩扩大到2022年的4.5万亩。

  十年间,江边乡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5350元增长到2021年的20657元,全乡于2017年脱贫摘帽,实现了跨越。

  强化党建引领谋新篇

  一个村子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得强不强。十年来,江边乡坚持建强组织、筑牢堡垒,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培养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该乡深入实施“双亮三联系”制度,着眼细处、着手小处,以党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幅提高,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良好局面。

  深耕招才引智责任田,江边乡以“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为契机,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科学编制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现行政村人才挂联支持全覆盖,构建人才集聚基层一线、蓄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明白人”“带头人”等各类人才93名,建立人才信息库22名,回引人才7名,培养后备干部73名。

  按照“因村选人、因人定村”原则,该乡重点选拔3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退役军人和青年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选派7名专家人才到各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带动培养一批技能服务型人才,有效破解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困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培育文明乡风润民心

  “干田村民小组村民陈宏明因病住院,村民小组组织108名村民及耕牛48头,帮助陈宏明种植玉米150余亩。陈宏明手术期间,村民自发看望并捐款1万余元。”“阿保租村民小组村民陈树华因病住院,村民捐款8790元。”“干田村民小组作自有因病住院,全体村民捐款1万余元。”“干田村民小组作喻龙家房屋挡墙塌方,全村出动一台挖机、一台装载机,90余名群众自发帮其修筑挡墙20余米。”“一家备料、全村去建,龙母配村民小组互帮互助,25户农户家家建起砖混结构的楼房。”……细数“一家有事全村帮”“互助共建”模式推行以来的事件记录,江边乡干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作光学自豪地说:“‘一家有事全村帮’和‘互助共建’模式推行以来,村民更加团结、更有干劲了。”

  干田村委会开展的“一家有事全村帮”和“互助共建”活动,是江边乡“红色帮扶”机制的延续和创新。近年来,该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抓住“铸魂、润心、养德、塑形”4个关键,建立“红色帮扶”机制,秉持“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引领农村新风尚。

  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搭桥,江边乡群众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建成了一批文明村镇、文明新风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涌现出一批“文明家庭”、“红河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

  绘就生态美景织锦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盘江畔,蓝天丽日、青山碧水、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绿了荒山富了民”的创业故事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擦亮了美丽江边的发展底色。

  十年来,江边乡以南盘江、宁就河等重点河(湖)及水库(坝塘)为主战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清四乱”“河长清河”专项行动,出重拳整治黑臭水体、拆除非法矮围、关停非法采砂场,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该乡全面贯彻“林长制”,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建设有力有效,种植绿化树苗20万余株,新增森林面积1000亩;设立“林长制”公示牌19块,有乡级林长14人、村组级林长136人,累计巡林1.2万次。扎实开展村庄治理,深入开展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燃放管控等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加强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打造美丽乡村为民生

  “现在村子相当漂亮,街道铺上了石板路,还有小公园、小广场、文化长廊,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太幸福了!”江边乡宁就村委会宁就一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接近尾声,村民杨晓松就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将江边乡打造成为南盘江上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绿色之乡”的奋进路上,江边乡突出打造现代农业,紧紧围绕“一乡一江两山三片区”规划布局,在“做精集镇、做美农村”上下功夫,以点带面,寻求多点突破、全面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江边乡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如何尽快打造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镇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精品集镇?该乡以集镇改造提升为突破口,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 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原则,调整优化辖区内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闲。大力实施集镇整体改造提升项目,目前,已完成雨污管网埋设、苗木移栽等,即将进行道路混凝土路面浇筑、集镇景观改造。江边乡,正在蝶变。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江边乡按照“干净整洁、线条有序、色块和谐、主次协调”要求,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并以点带面、沿线连片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平地村民小组成为江边乡“后山”片区打造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按照“一拆二保三改四化”工作思路,完成宁就一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成为江边乡“前山”片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伴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好政策、好举措的落地实施,江边乡干群同心合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篇章徐徐铺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锦绣江边图”正在绘就。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声明:红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80020

举报电话:0873-3055023 | 新闻热线:3055077 3055079|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