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玉屏镇竹荪种植激活林下经济——

生态优势变经济动能

红河日报 2025年07月12日

  采收红托竹荪。

  ●通讯员 伏秋蓉 保苏桁 文/图

  走进屏边县玉屏镇王家村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一朵朵洁白如玉的竹荪从菌蛋中“破壳而出”,宛如被撑开的小伞,亭亭玉立,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竹篮里堆满了鲜嫩的“菌中皇后”,基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玉屏镇森林覆盖率超70%,繁茂的绿意犹如天然屏障,荫蔽良好、空气湿润、土壤肥沃,为红托竹荪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依托这一优势,今年年初,玉屏镇10余亩红托竹荪标准化种植基地顺利建成,投放菌包3万个,总投资20万元。如今,红托竹荪已进入成熟采摘期,菇体完整饱满、肉质厚实鲜嫩,质量与产量双达标,标志着林下竹荪种植试验成功。​

  林下种植竹荪,巧妙借助森林天然的遮阴、保湿、调温等生态功能,模拟竹荪原始生长环境,不仅大幅降低人工管理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生态价值。腐烂后的竹荪培养料,又能化作林地的有机肥料,滋养林木生长,形成“菌林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玉屏镇选派专人对接农科部门与林草专家,引入先进技术,从菌种选择、林地整理到菌包摆放、温湿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提供科学指导。党员干部扎根林间,带头精细管理,让竹荪在最优环境中茁壮成长。目前,基地竹荪长势旺盛,预计亩产可达400公斤至5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每公斤100元计算,每亩收入有望达4万元至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当下,王家村已组织10名本村劳动力投入采摘工作,采收期预计持续2个月。10亩竹荪预计总产值达40万元至50万元,采收期将提供10余个短期就业岗位,为村民创造了就近务工增收的机会。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与家庭照料“两不误”。​

  玉屏镇将闲置的青山变为“金山”,创新打造“党建引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新模式,稳步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该镇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挖林下资源、做优做特“林下”文章,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助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红河日报社会纵横·广告 04生态优势变经济动能 伏秋蓉 保苏桁2025-07-12 2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