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照亮我20年前行路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29日

  ◎杨凯华

  2005年11月某日的晨光里,同事老孟捏着报纸的指尖在朝阳下微微发亮。“凯华!你的文章上报了!”他的声音像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办公室激起层层涟漪。我接过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红河日报》,第四版角落里那方200余字的小小“豆腐块”,宛如一簇跳动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我眼底的光——这束光,是理想的火炬,是专业的明灯,更是指引我二十年文字长跑的永恒坐标。

  初遇:文字星火燎原时

  那是初涉文海时最璀璨的星辰。2005年5月,单位成立综合材料办公室,我这个乡镇新人被推到文字战线前沿。当铅字化作铅华,在《红河日报》上烙下第一个印记时,我仿佛听见命运齿轮转动的声响。

  处女作发表后的岁月,像被春风催发的枝桠般野蛮生长。从业余宣传到专职宣传骨干,从材料新手到笔耕老将,唯一不变的是案头那摞《红河日报》。午休时、深夜里,我像守望麦田的农人,在泛着墨香的版面间捕捉灵感。年均20篇的见报率,省级媒体的频频亮相,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星光为伴的夜晚,是怀揣采访本搭乘摩托车穿梭乡野的身影,更是一次次重振的笔锋。

  追光:深扎泥土采编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孔老师——这位骑着摩托车穿梭阡陌的“草根记者”。我们结伴采风的周末,他教我如何让相机取景框与文字镜头同频共振。他以身示范,在烈日下等一个多小时,只为捕捉一个最满意的镜头。那些浸透汗水的采访笔记,那些被编辑删改过的稿件,渐渐淬炼出我笔下的筋骨与温度。

  记得2006年初夏,我们深入报道马鞍山村蔬菜产业。地处湿热河谷的马鞍山闷热难耐,孔老师带着我在菜地里耐心守候,拍下菜农们被露水打湿的裤脚,记录下他们用粗糙的手掌数钞票的瞬间。当《依靠绿色田野编织幸福生活》见报后,不仅引发众多媒体的持续关注,而且助力马鞍山蔬菜品牌在州内外打响。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文字的力量——它不仅是记录者,还是改变现实的火种。这种认知,让我在之后的采写中,始终怀揣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使命感。

  沐光:文字炼金术修行

  真正领悟“光”的深意,是在与编辑老师们隔空对话的岁月。篇篇稿件中,那些被划去的冗余修饰,恰似雕琢美玉的刻刀,让核心故事焕发晶亮。当我在初稿与刊发稿的反复比对中顿悟后,每篇见报稿件,都成了我私藏的“编辑手记”,那些修改的“痕迹”,是比任何写作教程都珍贵的秘籍。

  当然,也不乏遇到稿件“石沉大海”的时候。每当此时,我都会怀着平静的心态,重新布局,认真修改。本职工作之余的“常态化加餐”,让我的新闻稿成色日渐提升,实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双促进。这种“痛并快乐着”的修改过程,让我逐渐领悟:好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文字工作者既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更要涵养“为人做嫁衣”的胸襟。

  成光:微光成炬照他人

  二十年光阴流转,那束光早已融入血脉。当年轻同事怀着忐忑的心情把稿件拿给我修改时,我总会想起初遇老孟时他眼里的星光;在日常分享采写心得时,恍惚看见炎炎烈日下孔老师被汗水浸透的背影。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束光正在照亮更多后来者——去年指导的年轻同事,作品已开始登上学习强国等重要媒体,已渐渐明白“文字要有泥土香”的道理。这种传承,恰似红河岸边的凤尾竹,一茬茬新笋破土而出,向着阳光生长。

  此刻,晨光再次漫过办公桌,电子版《红河日报》的标题在屏幕上闪烁。二十年来,这份报纸始终是我案头最温暖的坐标。它见证过乡镇干部裤脚沾满的泥点,记录过脱贫攻坚战场的铿锵誓言,更承载着无数文字工作者的坚守与热望。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我始终铭记:真正的“光”,不在于载体新旧,而在于是否永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初心,“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红河日报白鹇 04“一束光”照亮我20年前行路 杨凯华2025-06-29 2 2025年06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