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
建水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建水县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农业基础、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聚焦种源研发培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智慧农业发展应用,因地制宜推进“粮、果、畜”创新发展,走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路径。
“接二连三”焕发薯类粮食产业新活力
建水县种植红薯已有450余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民谣相传“来到临安府,沙莜当晌午”,“沙莜”也逐渐演变成为建水红薯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薯类绿色健康食品的大量需求,建水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实施“接二连三”行动,推动红薯产业从种子、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立足种源培育,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水县联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组建了具有科研实验、红薯苗病毒检测、新品种选育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解决了建水县红薯无良种、种苗无标准的问题,不仅满足了全县10万亩红薯的种植需求,还可供应全省70%的种苗需求,成了云南省首家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红薯种苗标准化脱毒实验室,促进薯类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充分利用冬闲田、季节性缺水田、旱(坡)地、复耕撂荒地增加红薯种植面积,并积极探索“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红薯种植模式,联合多个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建水县红薯协会”,不断强化技术示范推广,推动产业链整合。大力推行“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增粮增收技术,定期针对群众开展山地“双薯”轮作栽培模式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全年平均亩产3吨,平均亩产值为7000元。建水红薯还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是聚焦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积极引导、培育本地农业企业开发红薯加工业务,成功培育出一批红薯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发红薯系列产品12个,成功投放市场7个单品,获得红薯绿色食品认证9个,拥有注册商标 7个,专利技术13项。通过电商销售、企业转销等方式,将红薯、红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2024年,建水县种植红薯的农户达2.2万余户、企业19家、种植大户100余家,涉及精深加工和物流的企业分别有3户、27户,种植面积10余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10亿元,带动6万余人就业。
“向芯而行”走出水果产业发展新方向
针对当前全球水果市场的飞速发展,建水县坚持聚焦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好前后端联动招商,引进云南区域内第一家水果新品种研发测试中心,科学谋划种业新品种研发,多维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水果产业的科技化水平。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吸引科技型企业落地。建水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坚持从企业诉求出发,积极协调解决用地、供水等问题,通过引进先进高端技术型企业,推动建水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4年,成立百果种业(百果园)全球新品种研发中心,拟建成一个集新品种选育、品种引进、检疫、DUS测试、种植测试示范、分选、包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全球水果新品种研发测试中心,是云南区域内第一家水果新品种研发测试中心,为云南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持续“向芯”发力,培育高附加值农业新业态。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依托,联合顶尖科研院所建立全球研发中心,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熟练掌握果树脱毒培育无病苗技术、杂交育种胚挽救技术。创新快速繁育技术,建有年产能100万株的葡萄和百香果200万株无病苗良种繁育生产线。开展热区葡萄新品种选育,年获得杂交品系超过2万个。发挥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优势,通过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研发个头大、汁水饱满、糖度高的“金都百香3号”百香果,是国内首个获得品种保护权的百香果专利品种。目前,已通过19项专利品种研发,不断提升水果品质与产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广种植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通品种培育、繁种、推广、销售等环节,指导企业发展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以现有示范基地为基点,辅以良种良法,发挥种苗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的积极性,推广“金都百香3号”百香果种植。种苗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积极参与管理与指导,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精准对接头部销售渠道,从育种研发到销售形成闭环,缩短供应链条,实现“三产融合”。通过“土地流转+返聘务工”模式,增加群众就近就业务工机会,年均带动增收300万元、提供1.5万人次就业,形成“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循环,推动建水农业从生产导向转向产业链、体系化发展,助力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
“双鸡齐飞”打造畜禽养殖发展新样板
针对传统畜禽产业“小散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难题,建水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养殖技术、打造优质品牌、建立产业集群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建水县及周边县市蛋鸡、肉鸡“双鸡齐飞”的发展新模式,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是资源整合,推动蛋鸡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协调优势资源,培育1家本土蛋鸡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养殖企业+养殖农户”的产业加盟模式,从蛋鸡种苗、饲养技术、蛋品销售、鸡肉、鸡蛋深加工全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统一种苗、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带动建水及周边6个县市42个养殖基地发展,增收2185万余元,逐渐形成蛋鸡产业集群,成功打造百万羽蛋鸡养殖园区。目前,建水县已建成4家存栏20万羽以上的现代化蛋鸡规模养殖场,蛋鸡规模养殖场(户)达245家,禽蛋年产量居云南省前三,单个企业蛋鸡存栏量位居云南省第一、进入全国前五十。
二是项目带动,引领肉鸡产业健康发展。立足全县畜禽养殖发展基础和优势,积极引进企业建设1000万羽家禽集中屠宰加工项目,让在蛋鸡养殖中的后端产业可以在本地就近就地转化。同时,以该项目为纽带,为满足项目生产需要,积极联动村集体和本地群众进行肉鸡代养模式,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场3个,发展肉鸡养殖加盟户22户。针对群众在畜禽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双鸡齐飞贷”,帮助群众解决前期投入资金难题,引导鼓励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科学发展、扩大生产。
三是科技助力,探索智慧养殖科学发展。鼓励现有养殖企业引进先进养殖集成设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精准控制养殖环境,全方位提升质量与产量,促进建水县畜禽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与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依托科研院校的人才资源、学科优势,组建技术团队,推出“红河凤”和“瑞和金凤”两个受市场认可的鸡蛋品牌,品质优良且供应稳定。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分拣、包装、仓储、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推动品牌鸡蛋成功进入上海、广州、深圳等20余个大中城市消费市场,取得供应港澳和东南亚的出口备案基地资质。目前,每天销往省外的鸡蛋超200万枚,产值已达8000万元。
作者单位:建水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