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学兵 肖弈涵
通讯员 杨旋
本报讯 近年来,弥勒市教育系统以特色课后服务为抓手,创新构建“基本+特色+品牌”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全面发展有机融合,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画卷。
西三镇中心学校的课后服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画面。学校精心打造了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手工、民族歌曲合唱等特色课程,特邀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驻校指导彝族阿细跳月、霸王鞭、大三弦、小三弦、月琴、民间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新活力。该校教师毕花自豪地说:“我们19个特色社团的指导老师各有所长,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兴趣爱好,还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西一镇中心学校聚焦民族体育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摔跤训练场上,学生们挥汗如雨,在力量与技巧的较量中锤炼坚韧品格;霸王鞭的明快节奏响彻校园,配合着学生们矫健的身姿旋转跳跃,将彝族阿细人的豪迈奔放展现得淋漓尽致;阿细跳月的队伍同样朝气蓬勃,学生们通过欢快的舞步,深入感受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学生李林珊说:“参加阿细跳月让我的校园生活充满欢乐,这项活动既缓解了学习压力,又让我为传承彝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竹园中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更是异彩纷呈。刺绣课堂上,学生们凝神静气,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精美的民族图案;在烟盒舞课程中,学生们手持烟盒,随着韵律轻快地跳跃旋转;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舞龙舞狮表演,在铿锵有力的鼓点中,巨龙腾跃、雄狮起舞,学生们默契配合,将这一传统技艺演绎得气势恢宏。学生杨妍分享道:“刺绣课培养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让我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据弥勒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辉介绍,弥勒市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将摔跤、阿细跳月、霸王鞭、刺绣等20余项民族特色活动融入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如今,弥勒市各学校的课后服务已成为展示才艺、传承文化、促进团结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各族学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