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水田里插秧。
●记者 黄健
通讯员 李沿杓 文/图
5月的滇南,稻香渐浓。蒙自市雨过铺街道的8000余亩水田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红河之畔,插秧机的轰鸣声与村民劳作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农耕交响曲。阳光下,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曳,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在雨过铺社区的连片稻田里,3台插秧机正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翠绿。村民李玉松赤脚踩在松软的田埂上,双手利落地分拣着秧苗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今年我们种的是‘丰优香占’和‘野香优油丝’,这两个品种抗病性强、米质好,亩产量稳定在1200斤左右。技术员教我们‘薄水浅插、单行条栽’,间距、深度都有讲究,就像给秧苗排兵布阵。”他直起腰,指着身后笔直挺立的秧苗笑着说。
不远处,高级农艺师赵忠林正蹲在田埂上察看秧苗根系。他托起一株秧苗向村民演示:“根须发白、茎秆粗壮的才是好苗,移栽后返青快。”说话间,他拿出测土配方施肥卡递给种植户,这是根据地块“量身定制”的施肥方案,氮、磷、钾配比精确到克,既能提质增产,又能减少20%的化肥用量。
田间,雨过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超英带着农技小分队穿梭指导。她指着新修的混凝土沟渠说:“过去灌溉靠‘望天水’,现在2000米标准化沟渠直达田间地头。”说话间,技术人员杨伟通过遥控,植保机腾空而起,药液如细雨般均匀洒落。“这台机器一天能喷300亩,效率是人工的50倍。”杨伟说。
截至5月13日,雨过铺街道已完成插秧7860亩,预计5月底全面完成。望着连片成矩的稻田,李超英算起了“生态账”:“今年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让农药使用量减少30%,2300吨有机肥替代了传统化肥,稻谷收购价每斤能高出0.2元。”
夕阳西下,晚霞为稻田镀上金边。李玉松弯腰补插完最后一行秧苗,直起腰时,他的脸上映着霞光:“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跟着数据种、听着专家教,稻谷还没抽穗,心里就已经闻到米香了!”微风拂过,新插的秧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应和着这片土地对丰收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