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医疗帮扶托起绿春群众“健康梦”

红河日报 2024年10月21日 沈娅洁 李猛 刀谚晴

  ●记者  沈娅洁  

  通讯员  李猛  刀谚晴

  浓浓山海情,千里支援路。自2022年7月以来,上海市长宁区先后派遣了两批医疗专家团队到绿春县开展全方位医疗帮扶工作,通过学科建设、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和新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提升绿春县的整体诊疗技术水平。

  细微改变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上海市长宁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到绿春县人民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绕患者的就医体验,以内部建设为抓手,精心谋划制定帮扶计划。医疗帮扶团队充分利用上海市长宁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以硬件设备捐赠、技术人才下沉为依托,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流程、人才培养、医疗业务等方面着手,以先进理念推动医院各项工作。

  为方便患者就医,绿春县人民医院推行中午连班服务。“中午下班时间也可以到医院看病开药,比以前方便多了。”午间,就诊患者白秋优说。中午连班服务的推行,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就医排队时间长的难题。

  “通过‘明亮工程’、调整诊室布局、开设便民门诊、简化缴费流程等措施,让医院的候诊环境更加整洁有序、人性化,树立了医院的新形象,改善了群众的就医体验。”医疗帮扶团队队长、绿春县人民医院院长徐雪亮说。

  专科建设

  填补学科空白

  在心内科病房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心血管专家胡其源,正在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进展及饮食情况等。“查房过程中,我会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在场的医护人员深入思考,以查促教、以教促学。”胡其源于今年3月到绿春县人民医院开展援建帮扶工作,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无私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

  除了新思想、新理念外,医疗帮扶团队还引入宫腔镜、呼吸内镜、困难气管插管、口腔种植、围术期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等4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积极推动县域医疗技术革新,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有了自体血回输机,就像给患者多上了一道保险。”绿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冬华说,在多起骨科和妇科手术的紧急抢救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的慷慨捐赠和援建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绿春县人民医院成功引进自体血回输技术,并顺利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填补了绿春县在自体血回输领域的空白,更为边远地区紧急用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双向联动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帮扶团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14位医疗专家以“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模式,帮助绿春县培养20名学科骨干人才。绿春县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选派42名医疗骨干到上海市进修学习,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短板。

  绿春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白林志是“传帮带”培养机制下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半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孙守福倾囊相授,帮助我们完善制度、提升牙齿种植技术,真是受益匪浅。”

  上海市长宁区积极向上级部门、金融机构争取资金,结合医共体建设,推进绿春县人民医院HIS、电子病历等信息化系统整体翻新,系统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争取年底通过电子病历四级应用水平评审。同时,以绿春县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该县成立全县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统一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通过影像云信息化技术,为乡镇卫生院提供放射、心电诊断服务,从而实现基层操作、县级诊断,为推进县乡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和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绿春县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提升。2023年,绿春县域就诊率达96%,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率达87.6%。随着沪滇协作的不断深入,“组团式”医疗帮扶托起了更多群众的“健康梦”,这份跨越山海的帮扶情谊也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