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璀璨绽放于“兰花之夜”

红河日报 2023年09月13日

  ●通讯员  张艳娥  邓丽君  

  杨文娟  王一龙  曹凡喜

  一场盛宴,穿越山水,名扬京城;一“桥”情深,联接中外,歌飞四海。

  9月7日至8日,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暨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蒙自市作为论坛的协办方之一,于9月7日承办“兰花之夜·桥宴”晚宴。

  这次盛会的举办,标志着蒙自以全新的视野和新的行动开启对外开放新篇章。蒙自过桥米线走进首都北京,承办“兰花之夜·桥宴”,是蒙自过桥米线的一次逐梦之旅。

  共襄盛举:

  蒙自故事讲给世界听

  蒙自过桥米线在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和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举行之际,以“桥”为媒,喻“桥”之意,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让200余名中外嘉宾共品蒙自过桥米线“桥宴”、共叙友谊、共襄盛举,实属盛事一桩。

  “非常好吃!”“蒙自过桥米线真好吃!”在“兰花之夜·桥宴”上,嘉宾们共同品尝蒙自过桥米线,并表示惊艳:“这道美食,让人眼前一亮,通过这场舌尖上的盛宴,对蒙自有了更深的印象。”

  随着蒙自过桥米线走进世界视野的,还有在钓鱼台国宾馆以及“桥宴”上展出的蒙自彝族刺绣、剪纸等非遗作品以及蒙自孩童们亲手制作的“心中最美的桥”手工作品。晚宴上,蒙自城市形象宣传片和蒙自过桥米线宣传片成功发布,蒙自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产业发展给现场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让大家对这座城市更加倾心和向往。

  据了解,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与蒙自市共同打造的蒙自“桥宴”文化品牌,以“桥”为媒,喻“桥”之意,搭建联通中外文化文明之桥,把蒙自的故事更好地讲给世界听,借助这次搭建起来的文明之桥、友谊之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邀请各国友人到蒙自共襄盛举。

  共话盛事:

  蒙自人民翘首向北京

  宴会期间,“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红河发布等各大主流媒体平台相继刊发蒙自过桥米线进京的消息,蒙自市民纷纷在后台留言,表达对蒙自的祝福。

  下转2版  上接1版

  “得知这个消息,感到很是欣慰,这是家乡的荣耀,也是新时代的发展为蒙自过桥米线带来的福音。”蒙自本土画家王纯生听到这一消息,感慨万千。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纯生,年少时随父亲在云南昆明开蒙自过桥米线店,过桥米线成就了他的画家梦。如今听说蒙自过桥米线走进首都,他感叹道:“蒙自过桥米线成就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一个家庭,更成就了一座城的发展。”

  除了国内主流媒体外,还有很多海外媒体也将目光聚焦在此次盛会上,截至9月10日,“兰花之夜·桥宴”被300多家海外媒体关注并进行宣传报道。

  共绘蓝图:

  逐梦之旅铿锵而行

  对于蒙自而言,过桥米线不仅是本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更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还展现出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为持续推动过桥米线产业发展,蒙自市制定出台多个政策,规范行业产业标准、打造统一形象的公共区域品牌、完善过桥米线品牌店授权体系等。同时,还与红河学院联手共建“国际米线产业学院”,推动米线产业发展规划、研发创新、品牌传播、人才培育、创业孵化等一体化产教融合发展。

  据了解,蒙自市共有米线(卷粉)生产单位25家,年产量约3万吨,年生产总值达1亿元;蒙自现有米线经营单位1826家,从业人员超1.5万余人,全产业链年生产总值达9.86亿元。

  新时代,新征程。蒙自市将努力推进蒙自过桥米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把过桥米线打造成蒙自形象名片,加强与国内外行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持续打响、优化蒙自过桥米线节、石榴节等地方美食节庆品牌,同时,加大米线产品研发创新力度,推进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