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成在修整火龙果树
●记者 常一鸣 文/图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从石屏县城出发,沿着山路盘旋而下进入大桥乡境内,成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生机。
“我们紧紧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和县委‘333’工作思路,积极参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擂台大比武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典型引路,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大桥乡党委书记黄雄伟介绍。如今的大桥乡,产业日益兴旺、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村村是幸福新村。
强产业 特色农产品助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一大早,大桥乡大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李小成在自家火龙果基地除草、修枝。
最开始,他家的50亩火龙果享受到了陡坡地整治补助政策,后来,他通过改良品种、推广补光技术、打开销路等办法,带动了很多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
现在,该乡已发展成为红河州最大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在发展火龙果产业时,大桥乡始终坚持党委主导,以万亩火龙果为依托,推行“一村一品”“电商”“扶贫车间”“订单农业”等举措,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畅通鲜果销售渠道,研发火龙果酒、花茶等火龙果系列产品,并且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抱团发展。目前,全乡4个龙头企业、13个合作社带动发展火龙果种植20000亩,实现产值3.5亿元。大桥火龙果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两家企业种植的红心火龙果先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美村庄 田园风光成最美风景
乡村要振兴,环境要焕新。
走进大桥乡大平地村,只见各色花草热闹绽放,街头古树苍翠欲滴,街心的水池与漂亮的民居、新装的体育器材相映成趣。
大平地村民小组组长李保官告诉记者,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的废旧猪圈、废旧牛舍、危旧空房,群众也积极响应,全村累计无偿拆除11万平方米,为建设美丽家园腾出空间。
通过拆临拆危,腾出了空地,可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我们采取了3个做法。”大桥乡党委书记黄雄伟说,各村采取财政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乡贤能人捐赠一点的办法,3方合力建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广场、小庭院共184个,新建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公共道路27个,在23个村庄建立了污水、垃圾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了乡村“颜值”。
多年来,大桥乡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规划、绿化、文化、整洁化”思路,实施“五小三公一体系”建设,把一座座村庄变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重治理 乡村劲吹文明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最迫切的需要。近年来,大桥乡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引导村民重塑精神信仰,提振精气神。
在大平地村村史馆墙上,张贴着的村规民约十分显眼。村规民约从家庭、孝道、守法等条款对民风民俗进行了规定。“天天看,耳濡目染,都记到心里了。”村民李跃武说道。
同时,大桥乡在各村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宣讲会、文化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近100余个,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各村定期开展文化礼仪、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村民在自导自演的农村文化生活中营造好氛围、带出好民风。
通过“强产业、美村庄、重治理”,大桥乡获得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省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云南省美丽村庄、红河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