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烟区大型翻耕起垄打塘拖拉机耕作中
●记者 罗宏伟 文/图
虎年新春呈“虎气”,红河大地展“虎威”。走访立春后的红河大地,只见被农民称为“铁牛”的各类农机设备飞驰在沃野上,展示着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蓬勃生机。
2021年以来,我州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和“四个不摘”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发展定位,扎实推进“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深化“四个全覆盖”、健全“1+N”政策体系,以担当实干、争先跨越的蓬勃朝气,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异答卷。
“数据监测+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去年9月,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开远市,在州内率先创建了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为群众解决“七愁七盼”难题、防返贫和项目资产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下转4版 上接1版 “达腊村一村民被确诊患肝病后,我们上报到大数据系统后经过平台审批,他很快拿到了临时救助金7000元。”该市小龙潭镇毛家寨村党总支书记李云辉告诉记者,接着又为这位村民办理了临时大病救助申请、为他的孩子办理了助学补贴、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等,很快就消除了他家的返贫风险。
利用大数据进行返贫动态监测,是我州去年以来的成功实践。通过线下与线上同步、监测与帮扶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我州全面开展乡村“一月一分析”、部门“一月一研判”、监测帮扶“一月一通报”等工作机制。2021年,群众通过“一部手机办事通”和微信小程序,在“政府救助平台”申请救助事项9418件,办结率达93%。让农村低收入群众通过手机“一键申请”享受到了救助服务,通过实施“干部规划家乡‘1+5’行动”,400个行政村(社区)初步完成了发展规划草案编制。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牛鼻子”。去年3月,州烟草公司在省内率先建成并推广“一部手机种好烟”App数字化服务平台,让全州4万多户烟农享受到手机购农资、预约合作社提供农机服务的便利。借此机会,弥勒市虹溪镇太和村委会海菜塘村民小组的周兴树,将烤烟种植面积从10亩增至去年的250亩,纯收入增至30多万元。周兴树由衷地感慨:“几代人期盼的农业现代化,在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
通过科技赋能烤烟产业,去年全州烟农收入达23亿元。在我州,烤烟仅是水果、蔬菜、花卉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记者从州乡村振兴局获悉,为让产业振兴,我州开展了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全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975个,为脱贫人口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47亿多元,位居全省前列。
更引人注目的是,元阳县“乡村蓝店”促就业、泸西县“电商入村”促销售;开远市羊街乡现代花卉产业成果在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展播;红河县哈尼梯田红米产业“互联网+扶贫”入选第二届世界减贫案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元阳实践》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征集的2021年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元阳县“阿者科计划”上榜新华社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建水县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蒙自市新安所镇、石屏县龙朋镇甸中村分别创建为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全州创建县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95个,排名全省前列……
“虎”年航船风帆正满。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中,将凝聚科技赋农的强大引擎,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新体系和高端稻谷、干热河谷、高端果蔬、高端云花、优质畜禽供给五大基地建设成效,激发产业振兴、富民增收活力,描绘乡村振兴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