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可邑村以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进步——

“阿细故里”谱新篇

红河日报 2025年07月27日

  ●记者  张娜  尚秋媛  赵婧汁

  弦歌踏舞间,情谊深厚处。群山环抱中,欢快的大三弦琴声响起,身着彝族阿细服饰的村民与游客手拉手,踏着阿细跳月的节奏共舞——这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场景,是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再寻常不过的日常风景。

  可邑村,这个有着370多年历史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地,近年来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让古老村寨焕发新生,而且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篇章,蹚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路径。

  走进可邑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户外宣传牌格外醒目,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雕塑矗立在村中,“道中华”水牌分布在村内各处。这些精心设计的宣传阵地,是村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基层党组织培训计划,借助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广泛开展学习教育。党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可邑村党支部书记毕辉说。村里还组建了党员志愿队、巾帼志愿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结合群众需求精准开展服务,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民心、聚人心,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植于村民心田。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引导,可邑村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深植人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发源地,可邑村始终将文化传承作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只要年轻人喜欢、想学,我就会把‘吹木叶’教给他们,把这项技艺传下去。”可邑村阿细文化传承人毕桂云说。非遗传习馆内,村内艺人正在教授游客弹奏传统三弦乐器;阿细跳月广场上,各族游客与村民共舞……这些场所已成为游客感受彝族文化底蕴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漫步村中,村寨内竖立的40余个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成为联结各民族情感的无形桥梁,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如此,依托弥勒市城发集团、省城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等,可邑村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累计开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相关活动10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4万余人。

  依托85%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可邑村探索出“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村里将“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纳入文旅产业规划,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和讲解体验中。在产业模式上,引入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构建“托管公司+龙头企业+小组+农户”机制。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吸引阿细蜜源、合木别院等乡村创客入驻。目前,可邑小镇景区已有10余家中小型商家入驻,开发阿细刺绣、服饰等特色手工艺品20余种,带动61户农户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就地解决导游、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170余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文旅融合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村民收入上。2024年,可邑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657.83万元,实现旅游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2013年人均收入仅5600元,10年间增长了5倍多。“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仅有工资,还能陪在家人身边。”村民赵建梅笑着说,“这几年游客多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生活也更好了。”

  良好的基层治理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可邑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理念,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村里设立“三室合一”警务室,实施“代表包户、村干部包片、两委成员包组”模式和“雪亮工程”,多年未发生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道德评议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好婆媳好妯娌”“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将道德模范事迹进行公示,培育家庭和美、村社和谐、团结向上的新风尚。村党支部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重大事项一律公开决策、公正执行、公平办理。划定党员责任区,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透明公开的做法有效增强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信任和支持。

  可邑村的石板路上,年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仍在传授民族技艺,年轻的阿细姑娘已架起镜头,将阿细文化传向远方。在这个曾经的贫困山村,文旅融合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繁荣,还搭建起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袅袅炊烟中升腾的,是文化传承的薪火,是团结和睦的暖意,更是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阿细故里”谱新篇 张娜 尚秋媛 赵婧汁2025-07-27 2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