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一心为民的好官,清代的朱瑛就是其中一人。他以民为本,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他视公权为生命,严守廉洁底线。他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他始终坚守公正无私的原则,不受任何私人情感或利益的影响。他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维护公平正义。
朱瑛(1698—1774年),字临川,号龙坡,云南石屏人。他自幼勤奋读书,成绩出类拔萃,受到良好家风和石屏文化的熏陶,性格温和,胸怀宽广。
清康熙庚子科(1720年),年仅22岁的朱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乡试,取得了举人第一名。然而,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专注于学业。4年后,即清雍正甲辰科(1724年),他毅然赴京赶考,最终以二甲第75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朱瑛被朝廷任命为直隶赤城县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朱瑛先后担任怀安、任邱两县知县,表现出色,政绩卓著。之后又升至赵州直隶州知州、广平府同知,最终升任大名府知府。在任大名府知府时组织的一场童生试中,他发现崔述、崔迈兄弟二人才华出众,但因家境贫寒而无法继续深造。朱瑛听闻此事后深感同情,毅然将二人接入府中,让兄弟二人与其子同吃、同学,亲自供养并教导他们读书做人。《石屏县志》中记载:“罗之署内扶持,吹嘘饮食,教诲八年。”经过8年的精心培养,崔氏兄弟终于学业有成,双双考取举人。崔述先后在福建罗源、杭县等地为官,后归里专心著书立学,成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学家,其代表作《考信录》享誉海内外。崔迈也成为著名诗人、学者。
由于朱瑛经常帮助贫困子弟读书成才,一些富家子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竟然想通过行贿来换取朱瑛的“关照”。朱瑛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断然拒绝富家子弟们的行贿,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寒门子弟的辛勤努力,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朱瑛无论在何处为官,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不仅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而且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对待下属温和宽厚。崔述撰文赞颂朱瑛:“公故廉直,公廉介宽厚,薪米皆用价自市之。从不声色加属吏,然属吏皆畏公,不敢有大蹉跌。”他始终秉持着廉政清明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他的清廉之风和助人为乐的美德在百姓中传颂不衰。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朱瑛转任永州知府时,百姓纷纷相送,依依不舍。《石屏县志》中记载:“士民攀辕阻道者,五十余里不绝。”可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石屏县志》艺文附录《祭石屏朱公文》对朱瑛的评价极高:“公德在名,公名在世;悲公硕德,怀公旧恩。公于家庭,事兄如父;从子相依,分甘共苦。自公之仕四十余年,身无厚俸,家无余钱。尤务作人,启迪后学。公所至以成就人才为己任,才俊者招之入署自教之。贫者恤其家,使不至徙业。”
朱瑛为官40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品质。他的性格刚直不阿,不畏强权与贪欲。在永州任职一年之余,因不满当时的官场风气,不愿迎合巡抚大人,愤而辞官归里。由于朱瑛一生清廉,所以到老辞官之后,没有任何钱财积蓄。
回到故乡石屏后,朱瑛仍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倾尽全力支持文化教育发展,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朱瑛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去世,享年76岁。
(石屏县纪委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