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 有产值 有价值

——泸西县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红河日报 2024年03月17日 周勇 李立章 谭云海 李如洪

水井村一角

  ●记者 周勇 李立章 谭云海 

  通讯员 李如洪 文/图

  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秀美、产业快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是记者对泸西县最直观的感受。2023年以来,泸西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到位涉农整合资金1.83亿元,实施项目69个,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9.5万亩,推进秧田冲村、周衣村等9个示范村建设……

  走进泸西县白水镇水井村,废弃的轮胎喷上油漆就是独特的花盆,涂鸦后的井盖成了靓丽的画作,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繁茂的木春菊中,石板路宽敞整洁,村民围坐在小广场上聊天说笑,幸福的氛围让人沉醉……

  近年来,水井村按照“统一规划、政府配套、农户自建”原则,着力打造“人在景中住、业随民居兴”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先后建成文化广场、樱花大道、观景台、村史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下转2版  上接1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水井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钟灵毓秀,养育了李艺圃、李瑞生、李自荣等一批革命者和党的干部。白水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而带动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开花”,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李洪明,以前在外从事旅游业。近年来,他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于是便回到家乡开办农家乐。如今,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扩大了农家乐的规模,而且还建起了酒店。正值午饭时间,李洪明所经营的农家乐院落里欢声笑语,不到半个小时,一桌桌香气扑鼻、具有农家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李洪明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他把开办农家乐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大家,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也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以生态绿,实现美丽富民;以产业兴,实现联农带农;以融合创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发展。与水井村一样,昔日的向阳乡小得落下寨村,“山高沟深苦寒地,石头缝里挣钱难”是最真实的写照。如今,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小得落下寨村干群齐心、主动求变,使村庄既有“看头”更有“赚头”,群众生活一片喜乐。

  “青豌豆、万寿菊、大白菜等种植业是小得落下寨村的支柱产业。以万寿菊为例,2023年,小得落下寨村种植万寿菊500余亩,实现群众增收60余万元。”同行的向阳乡宣传委员张玲告诉记者,向阳乡积极探索“党建+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广泛动员群众连片种植500亩万寿菊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万寿菊彩绘基地,将万寿菊产业和葛颇文化有机融合,为小得落下寨村旅游发展增景添色。

  乡村振兴,路网先行。穿行在小得落下寨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昔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现在路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不愁运输,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村民金焕芬说,过去饱受出行难的困扰,现在路修到了田边,甭提有多高兴。

  在葛颇文化广场,打卡莫棉巴传习馆,体验一下石来运转;来到老仙水这里,喝一口“仙露琼浆”,接受最美好的祝福;大水车作为田园风光景观新宠,看着它就仿佛看到智慧的农耕文明。张玲告诉记者,每当“花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到来,村民们经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成为当地的一项旅游内容,颇受游客喜爱。

  小得落下寨村在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向阳乡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民族舞蹈、原生态歌曲、传说故事,使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同时,打造民族村寨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让群众在推进文旅融合进程中吃上“旅游饭”。

  水井村、小得落下寨村的变化,是泸西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泸西县将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要求,积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振兴迈出新步伐、人才振兴取得新突破、文化振兴取得新成绩、生态振兴取得新进展、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