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得博梯田 图片由金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提供
●记者 吴富水
金平县拥有20000多亩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把巍巍大山雕刻成最美丽的画卷。
“申遗成功10年来,金平县始终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坚守保护第一的遗产利用底线和规则,充分发挥哈尼梯田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文库的价值功能,以农民增收为导向,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和人文根基。”金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杨耀勋说,作为我州拥有梯田的4个县之一,该县牢牢抓住申遗成功的契机,将千年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红河蝴蝶谷”等亮丽名片相结合,充分挖掘哈尼梯田、蝶谷秘境、梯田云海、溪流瀑布、古茶村落等多种元素汇聚叠加的生态独特资源,采取“多模式发展+多形式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绿色经济、庭院经济,让乡村既有“好风景”又有“好钱景”,让哈尼梯田留住原真、留住特色、留住最美乡愁。下转2版 上接1版
对此最深有体会的,莫过于依梯田而生的哈尼族群众。曾外出务工的曹相才如今是金平县阿得博乡昆一迷田坝哈尼梯田“稻鱼鸭”共生示范基地的管理者,管理着75亩梯田。依托现代技术,他在梯田里实施仿生态养殖模式,种稻的同时养殖泥鳅、黄鳝和稻花鱼,每亩梯田实现了良好收益。他美滋滋地说,于他而言,梯田是根,更是家。
申遗成功10年来,金平县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活态保护,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魂,以山水田园为韵,以古朴村落为形,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强化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合力推进梯田保护发展工作。
在梯田面积最大的阿得博乡,为保护13000亩梯田,县、乡两级结合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乡村振兴等重点中心工作,实施了促进梯田保护的梯田生态米、稻田鸭鱼等项目。同时,阿得博乡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当地群众保护梯田、耕作梯田的积极性,延续哈尼梯田种植水稻的传统,严格落实国有公益林、自然生态林补贴政策,扎实推进梯田核心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
今年,该县还修编了《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规划包括哈尼梯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梯田水系、乡村道路及哈尼民居的环境综合治理,恢复传统风貌,保护和提升“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和人文体系,推进沟渠修复、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调查、收集梯田灌溉沟渠、生产道路、水改旱等情况数据,摸清哈尼梯田保护区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做好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逐年申报实施项目,逐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留住乡愁,保护梯田。在金平县一系列梯田保护帮扶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哈尼族群众像曹相才一样掌握了生态循环的梯田种养模式,树立了“守好哈尼梯田,守好这片青山绿水,留住美好的乡愁记忆”共同意识,对哈尼梯田生态价值的认识得到逐年提高,增强了自身文化自信,更激发出当地群众爱田护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哈尼梯田保护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