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近年来,不少地区为了引才,在薪资待遇、住房补贴等方面力度很大。然而,引才、育才、留才是良性互动的整体,不可有任何偏颇,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强化为人才服务理念,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出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树导向,练就识才“慧眼”。要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最基础的是要有破除藩篱、敢于革新的勇气,树好选育优秀人才的“风向标”。一方面,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鲜明的选才、用才导向。要将爱国奉献、德才兼备作为“前置”标准,提高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广大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把将人民放在首位、把使命扛在肩上的优秀人才引入本地。另一方面,要保有“周公吐哺”的引才诚心,优化人才评价奖励机制,选树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创新能力突出的榜样人才,助推本地区形成一支具有爱国奉献精神、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勇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队伍,迸发人才活力。
重关爱,汇聚爱才“诚意”。“环境好,则人才聚。”在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留才环境的竞争。要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必须从做好人才政策宣传、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手,支持和服务人才创新创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本地发展特色,创新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包容人才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为人才提供更自由、更开放的创业环境。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等,倾听人才心声,提供暖心的教育、医疗、安居等服务,热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才在本地区安心、安身、安业。
建机制,配制育才“良方”。健全的人才培育机制,必须坚持“外地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优秀人才培养”两手抓。既要抓好源头培养、跟踪培养,通过专业能力培训、外出考察、校企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个人修养提升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时刻关注人才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同时,还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公平、普惠的人才利好政策,完善人才评价、奖励、晋升机制,加大人才正向激励,对在基层一线、科研一线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建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