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梓毓 通讯员 杜娟
本报讯 在屏边县新现镇永胜村母租白村民小组,居住着164户663名苗族村民。近年来,当地依托芦笙文化和民俗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自明承担着芦笙技艺传承的重任。在他的家中,时常能看到3位年轻人认真地学习芦笙吹奏,杨自明手把手指导指法、传授吹奏技巧。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重要节日,杨自明便与学徒们一同吹奏,村民随之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通过芦笙演奏,苗族的文化故事得以传播。
春节期间的花山节,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母租白村吸引了各地村民相聚,人们身着苗绣服装,姑娘的百褶裙缀满银饰,小伙手持芦笙,男女对唱的苗族情歌成为节日的亮点,歌词围绕日常生活、情感交流展开。70岁的陶婆婆见证了芦笙的代代传承,她感慨如今年轻人将传统歌曲演绎得更加出色,让节日氛围愈发浓厚。
二月初二的祭龙仪式,村民身着传统服饰,携带包谷酒、熏猪脚肉等祭品,在龙树前虔诚祈福,祈愿农业丰收、生活美满。仪式结束后,村委会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村干部用苗族语言讲解法律知识、宣传村规民约,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助力文明乡村建设。
从芦笙技艺的传承,到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再到祭龙仪式与法治宣传的融合,母租白村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新时代发展需求。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凝聚村民、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推动苗族村寨实现乡村发展与文明建设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