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操作手在吊运香蕉。
●通讯员 黄冲 刘润华 文/图
元阳县地处哀牢山脉,曾面临传统农业困境:90%以上耕地为陡坡山地,机耕路覆盖不足,农业机械化率长期低于40%。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传统耕作模式濒临淘汰。然而,农用无人机的创新应用,正悄然改变这一现状,为元阳县的农业带来新希望。
在马龙河畔的香蕉种植基地,23岁的赵晋成为农业变革的先锋。他带着大疆无人机扎根田间,用科技重塑农业。熟练的无人机操作手2分钟吊运1串香蕉,每天可运输14000公斤,效率是人工的10倍。这一改变使种植户赵印兵一家的种植规模从400亩扩至600亩,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乌湾村种植大户张滔滔也受益匪浅。过去,装满28吨挂车需300名工人耗时一天;如今,2名无人机操作手8小时即可完成,每年节省人工成本超万元,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用工荒的问题。元阳县农用无人机吊运香蕉已成为全国农业创新的焦点,受到央视等媒体专题报道。
近年来,元阳县以农用无人机吊运为突破口,延伸出“无人机+机械化”全链条耕作模式。从香蕉采收、运输到梯田翻耕、播种、管理、收割,智能化设备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41%,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元阳县将农业科技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对购买农用无人机的农户给予补贴,同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机制。通过订单服务、技术入股等模式,让农户共享科技红利。
截至目前,元阳县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已构建起了完善的无人机农业服务体系。全县14家公司和合作社拥有农用无人机,50余名专业操作手持证上岗,40余台农用无人机活跃在田间,其中,24台享受农机购置补贴。
从“望天收”到“云端运”,无人机让元阳县的香蕉“飞”出大山,开创了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范式。元阳县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在传统农业的白纸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全国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