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水小桂湖。 梁鑫伟 摄
●记者 普薇
在红河南岸,建水——一座古城的名字,承载着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壮阔史诗。追溯其源,“建水”之名,实为古老彝语“惠历”的悠长回响,意为“大海子”。这并非诗意想象,而是深植于大地的地质记忆:亿万年前,此地曾是一片浩瀚汪洋。随着地质巨变,海水退却,低洼处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成为“惠历”最原始的注脚。唐元和年间,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建水古城由此肇始,其名亦由“惠历”汉语音译为“建水”,将远古海洋的印记,永恒镌刻于滇南大地。
边关重镇:江南风骨铸“雄镇”
明洪武年间,一座巍峨的朝阳楼拔地而起,雄踞建水古城东方,“雄镇东南”4个2米巨字昭示着建水非同凡响的战略地位。汉唐时期,这里便是从中原经云南通往中南半岛的咽喉要道,水陆交汇,商旅辐辏。明代更成为滇南最大边防军事要塞,城墙砖上刻着“左所”“后所”“军匠”等字样,卫所环布,重兵戍守。《滇略》盛赞其繁华:“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赋予它“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赫赫声名。
尤为独特的是,这座西南边陲雄关,却流淌着江南的灵秀血脉。600多年前,从中原、江南迁徙而来的军民,在此落地生根。他们凿井取水,修造园林,筑起亭台楼阁,将故土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智慧深深植入这片红土高原。古城内至今保存完好的128口造型各异的古井——单眼井、双胞井、三眼井乃至十二眼井,堪称“古井博物馆”,正是先民智慧与江南凿井技艺的结晶。西门大板井600余年滋养古城,静静诉说着中原文化与边地民族的融合故事。
文教鼎盛:学海无涯润“名邦”
建水的灵魂,深植于对文教的尊崇。元初即建庙学,明清书院林立,崇文重教之风炽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的建水文庙,占地114亩,规模、建筑水平及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儒家文化在西南边陲的巍峨丰碑。其核心泮池,被建水人亲切称为“学海”——它是“最小的海”,一眼可望穿;亦是“最大的海”,象征知识无涯的深邃境界。这片“学海”滋养出明清两代111名文武进士,占云南科举榜半壁江山,“临半榜”美誉实至名归。
文脉传承,亦在建筑肌理中流淌。古城内10处国保单位、480余座连片明清古建筑、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使之荣膺“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称号。被誉为“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雕梁画栋,尽显中原合院精髓;团山古村,完整保存19世纪特色的原生态村落风貌;双龙桥(十七孔桥)长虹卧波,青石叠砌,倒影如画。每一块砖石,都是中原文明与边地文化交融的无声史书。1994年,建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25年6月,建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陶韵新生:古城活化续华章
建水的生命力,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蓬勃绽放。位列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滇南琼玉),采自当地五彩山陶泥,历经无釉磨光,声如金石,亮可鉴人。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数字藏品的推出和技术赋能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推动了紫陶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古老技艺在壶、杯、汽锅乃至咖啡杯具中焕发时尚新生。2019年“建水·西庄紫陶小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
古城保护更开创独具特色的“临安模式”:立法先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新旧分治(行政机构迁出古城)、修旧如旧(“返古”非“仿古”)。通过PPP项目活化利用,朱家花园中秋祭月、文庙儒家三礼、庭院剧《问道临安》等,让沉睡的古建筑焕发新生。街头巷尾的烧豆腐香气四溢,西门豆腐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市井烟火与千年文脉和谐共生。
从彝语“惠历”的沧海遗珠,到江南风骨与边关雄浑交织的“雄镇东南”;从“学海”无涯的文献名邦,到紫陶流光、古韵新生的文旅胜地,建水,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其跨越千年的从容气度,在保护与活化中,书写着边地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奇篇章。当朝阳楼的第一缕晨光再次点亮“雄镇东南”的匾额,古城建水,依旧文脉奔流,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