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松华 许扬
六月的普洱,美如画卷。澜沧江水滋养古茶林,茶芽鲜嫩,咖啡飘香。远山隐于晨雾,近溪叮咚流淌,谱写着万物相融的生命长歌。
在全国党媒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速推进媒体变革的重要节点,6月4日至6日,来自全国38家党媒的59位媒体代表齐聚普洱,开启为期3天的“党媒赋能文旅 创新传播实践”业务交流暨百家党媒看普洱主题采访活动。
此次活动以文化传播为纽带、深度探访为路径,媒体代表们深入挖掘普洱“红绿交融”的生态底蕴与人文魅力,解码这座城市如何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画卷、以文化传承激发创新活力,探寻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普洱样本”。
实地探“红”:
触摸民族团结的初心脉络
普洱民族团结园里,蝉鸣阵阵。“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静立在树荫之下,1.4米高的青石历经风雨冲刷,“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刻字依旧苍劲如铁。碑侧暗红的斑驳痕迹,恰似凝固的火焰,无声诉说着1951年26个民族代表歃血盟誓的壮阔历史。
2024年,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将普洱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的殷切嘱托,恰似春风化雨,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的力量。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社长伍诚达指尖摩挲着碑上凹陷的刻痕,语气中满是敬畏:“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70年前各族代表的铿锵誓言。这不仅是一块石碑,还是一座镌刻着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时刻提醒我们珍视团结的力量。”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普洱将红色根脉编织进文旅发展的锦绣画卷。循着调研路线,记者们来到翁基古寨、糯干古寨等充满民族风情的村寨。在佤族织锦工坊,细密的银梭在绣娘的指间翻飞,东莞日报社记者谢泽元的目光被织锦上饱满的石榴籽纹样牢牢吸引:“这些图案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石榴籽紧紧相拥才香甜,各族兄弟姐妹心贴着心,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从石碑上的古老誓言到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党组织+宾弄赛嗨(译为:没有血缘却像亲戚一样的朋友)+X”模式让1.2万对结对家庭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注脚。在孟连县的牛油果林里,傣族的嫁接技巧、拉祜族的养护经验、佤族的防虫智慧在枝叶间交融。农忙时节,山歌与欢笑在田垄间此起彼伏;节庆时刻,各族群众手挽手跳起舞,舞步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节拍。如今,占国产牛油果产量超八成的孟连牛油果挂满枝头,这些“绿色黄金”也是民族团结结出的累累硕果。
暮色渐浓,夕阳为誓词碑镀上金辉。谢泽元感慨道:“普洱的民族团结藏在佤族阿婆翻飞的织锦里,藏在拉祜族老农用山歌传授经验的话语中,藏在彝族阿姐在火塘边传递的烤茶里。这些细碎而温暖的日常,终将汇聚成永不褪色的团结长卷。”
山风掠过碑顶的红星,远处传来悠扬的民族歌谣。70多年前的铿锵誓言,早已化作普洱大地上的袅袅炊烟、田间笑语,绽放成永不凋零的团结之花。
亲身访“绿”:
解码生态产业的盎然活力
清晨的普洱,山峦在晨雾中苏醒。茶树与咖啡树在湿润的季风中起伏,阳光穿透云层,叶片上滚动的露珠折射出点点金光。采访团的记者们背着相机、揣着笔记本,循着茶香与咖韵,扎进这幅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动人画卷。
景迈山古茶林里,千年茶树盘根错节,虬枝如龙爪般探向天际。枝干上覆满翠绿的苔藓,几簇野生石斛点缀其间,偶有山雀掠过,惊起一片细碎的光影。脚下腐殖土松软厚实,每走一步都渗出湿润的茶香。宜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勇仰头望着树冠间漏下的光斑,感叹道:“这哪是茶园,分明是时光的博物馆。”他跟着工作人员学习采茶,指尖刚触到嫩芽,就被细密的绒毛轻轻蹭了一下,“从鲜叶到茶汤,每个环节都像在与历史对话”。
走进小凹子咖啡庄园,咖啡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尚未成熟的绿色咖啡果挂满枝头,宛如翡翠小铃铛在风中轻晃。佛山珠江传媒数字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琳捡起一枚坠落的咖啡果端详:“原来咖啡豆的原型如此可爱。”她感叹道:“把咖啡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变成研学课堂,既传播了文化,又打开了产业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在普洱,茶咖如同生态产业的双翼,铺展绿色发展的壮美图景。一个个亮眼的数据,正是普洱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据了解,普洱拥有67.9万亩咖啡园,生豆年产量5.8万吨,稳居全国前列,综合产值达85.08亿元,“中国咖啡之都”实至名归。被誉为“世界茶源”的普洱,截至目前,有221万亩茶园(含19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毛茶总产量达15.9万吨,综合产值共计469亿元,彰显出雄厚的产业实力。
暮色四合,篝火噼啪作响。记者们围坐在烤茶炉旁,陶壶架于炭火上,茶香袅袅。彝族同胞怀抱月琴轻唱,歌声里藏着茶山故事与生活憧憬。火光映笑靥,茶香、琴音与歌声交织,在澜沧江畔奏响生态与发展的动人旋律。
用心观“融”:
感受文旅融合的斑斓画卷
穿行于普洱的山水村寨,处处可见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在景迈山翁基古寨,千年古茶树与布朗族干栏式民居相映成趣,形成“茶寨共生”的独特景观。自2023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以来,每天都有2000余人次的游客来到这里,跟随茶农体验采茶、制茶,围坐火塘倾听古茶林的守护传说,让古老农耕智慧在文旅体验中焕发新生。
那柯里茶马驿站的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如今,这里茶香与咖啡香交织,非遗工坊里刀木相击,绝版木刻拓印着旅途的光影。游客不仅能触摸历史,还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将“一步一景一文化”的细腻变成可带走的珍贵记忆。
在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木质舞台上,拉祜族群众身着缀满银饰的传统服饰,带来一场原生态的歌舞盛宴。月琴与芦笙奏响欢快旋律,女孩们头戴筒帽,腰间银饰随着舞步叮咚作响,彩色裙摆翻飞如绽放的山茶花;男人们弹拨乐器,歌声与器乐声交织,唱诵着古老传说与丰收喜悦。经典旋律响起时,台下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律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赵诗雨激动地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拉祜族的灵魂,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展演,就是最动人的文旅名片。”
普洱的文旅融合,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特色节庆中。墨江双胞胎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等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当人们轻啜茶香咖韵,或是融入欢腾的民族歌舞,便能真切触摸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旅魅力。
“普洱的文旅融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这里各民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共同打造出独特的文旅体验,让人深受触动。”平顶山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陶向军感叹道。《杭州日报》记者高峰更是念念不忘:“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惬意生活,加上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真正是人走茶不凉,人留茶更香。普洱的文旅融合,值得细细品味。”
这座“世界茶源”与“中国咖啡之都”交叠的城市,正以茶叶为文明对话的使者、以咖啡为开放合作的纽带,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书写着边疆大地生态之美、人文之盛、发展之兴的壮丽篇章。
■记者手记
踏上归程,隔着车窗玻璃,云雾如纱幔般轻拂而过,景迈山葱茏的轮廓在风里舒展,忽隐忽现。氤氲的茶香、跃动的笙歌、古寨的烟火,此刻与山间流云一同在记忆里翻涌。那些交织着自然与人文的斑斓画卷,正悄然晕染成心底的诗意长卷,随着渐远的山影,绵延成无尽的遐思。
走访普洱的农文旅融合实践,不禁让人联想到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其依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将千年农耕文明转化为世界级旅游品牌,通过举办“开秧门”、长街宴等民俗活动,以及开发“非遗工坊体验”“梯田摄影游”等项目,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弥勒市则凭借独特的温泉资源与红酒产业,打造了东风韵艺术小镇,以红酒庄园、温泉度假、生态农业为核心,构建起“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样板,成为云南文旅新地标。
普洱与红河虽资源禀赋各异,但都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前者以“红绿资源”为基底,将生态产业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后者以“文化IP”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碰撞创新。这启示我们,农文旅融合须立足地域优势,要守护生态与文化的“根”,也要探索产业创新的“路”,让乡村振兴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具金山银山的“价值”。
(本版图片由普洱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