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 绿富双赢

——红河州以“生态创新”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19日

  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 李昱廷 摄

  ●记者  普薇

  6月的红河大地,群山苍翠,鲜花遍地,河湖清澈,景色旖旎。近年来,红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两山”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以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旅游“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两山”转化上勇探索、找路径

  红河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两山”转化模式,大力推动旅游转化,让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转变成文旅资源。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曾是荒芜的“石头地”,喀斯特地貌突出、水资源极度缺乏、土地石漠化程度高,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花海,生态旅游的亮丽名片。

  依托太平水库水利条件,弥勒市围绕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在太平湖实施铺路引水、垦殖绿化、移木造屋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建设,构建出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优美画卷,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青山绵延,景色卓然,漫步其中,好不惬意。如果将太平湖森林小镇比作上帝的调色盘,一点也不为过。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竟是一片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荒山。”游客张先生说。

  “以前一刮风,整个村子都是红色的沙。如今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生态福利的同时还一起发展旅游业,我们‘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弥勒市弥阳街道太平村委会的村民说。

  在污染防治上重治理、出实效

  一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近年来,个旧市从重金属污染防治入手,聚力城市转型,回归绿水青山,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演变为如今的“城市彩带”。

  随着个旧市阳山生态公园以及阳山东侧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原来破损的山体变成了漫山新绿,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为周边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个旧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并进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行走在阳山生态公园的步道上,市民李女士用手机定格了一幅幅美好瞬间,并感慨地说:“家乡真是越来越美了,这就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以前,尘土飞扬,出门就是一股酸味。公园建成后,我在附近开了一家民宿,收入不错。”个旧市锡城街道阳山社区老冠居民小组居民何女士高兴地说。

  个旧市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是红河州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缩影。城市公园变公园城市,生态资源变生态红利……通过一个个绿色转型、生态崛起的实践,红河州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绿色发展上促转型、增动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红河州坚持在绿色发展上促转型、增动能,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作为迄今云南唯一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村庄,元阳县阿者科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以贯之,阿者科计划的实施,构建起村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从濒临消亡的贫困山村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华丽转身,阿者科村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真正走出了一条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平衡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为全球旅游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前村子封闭落后,村民生活困苦,很多人都想离开这里。如今,村里开起了咖啡馆、民宿和餐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原汁原味的哈尼文化,品尝哈尼美食,感受哈尼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自从有了阿者科计划,我们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阿者科村村民开心地说。

  “阿者科村,空气清新,生态宜人,给人一种舒适、治愈的感觉,住上几天就不想离开了。”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

  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不断在红河山水间上演,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现代化新篇章在红河大地精彩续写。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两山”转化 绿富双赢 普薇2025-06-19 2 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