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修复工程现场。
●通讯员 胡芳芳 文/图
本报讯 近日,绿春县大水沟乡从大风丫口到二十班的道路上施工机械轰鸣,砌石筑坎、平整路面,路面修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条道路的修复,不仅排除了长期困扰当地的安全隐患,还在“家门口”为群众开辟了增收渠道,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大水沟乡党委和政府主动靠前服务,积极搭建施工方与本地劳动力沟通协作的桥梁。全面摸排因家庭等原因暂无法外出务工且具备劳动能力的村民信息,广泛动员并有序组织其参与工程建设,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这些本地工人凭借对家乡环境的熟悉和建设家园的热情,与专业施工队伍紧密配合,工作积极性高涨。相关工程负责人表示:“本地群众的加入,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题,他们建设家乡的干劲还带动了整个工地的氛围,工程进度比原计划快了许多。”
大水沟乡地质环境复杂,公路曲折蜿蜒,每逢雨季,道路塌方、滑坡等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日常出行。此次修路工程整治了这些“老大难”路段,将“险途”变为“通途”。工程重点针对历史灾害点、路基不稳、排水不畅等高风险路段进行系统性加固改造。通过新建、拓宽排水沟渠,增强泄洪能力;大规模修建挡土墙、护坡,稳固山体,防止滑坡;全面硬化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看着门口的危险路段被一块块坚固的石头和水泥层层加固,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以前每次走这条路总是担心有危险,现在看着护坡一天天修起来,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参与施工的村民感慨道。截至目前,灾害防治、灾毁恢复重建项目累计治理隐患风险点5处,灾毁抢修工程修复路基缺口41处,路面专项养护3.8公里。完成9340余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新增规范化路侧防护706米、修复损坏路面6.07公里。
不仅如此,修路工程的推进,还为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施工方按工种与技术水平按劳计酬,日薪120元至180元。“务工不离乡”的模式让众多需要照顾家庭的劳动力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参与修路的村民们纷纷感慨:“往年农闲时就发愁没收入,出去打工又放心不下家里。现在能在乡里上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块,晚上还能回家照顾老小,日子有盼头了。”据统计,自3月底工程启动以来,每日雇佣大水沟本地劳动力60人次至80人次,有效增加了村民的现金收入,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此次道路修复工程通过“党委和政府搭台、企业用工、群众参与”的创新模式,将改善交通条件、排除安全隐患的“安心路”,与惠及民生、促进就业增收的“致富路”有机融合,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为大水沟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