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在“家门口” 顾家守边“两不误”

——红河州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促就地就近就业观察(二)
红河日报 2025年06月16日

  ●记者  侯建宇  黄传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屏障,红河州拥有长达848公里的边境线,是多民族聚居的典型边疆地区,肩负着守护祖国边疆安全稳定的神圣使命。

  红河州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州”。过去,“出去打工才有出路”是许多群众的普遍观念,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与固边守边力量减弱的压力并存。如何在履行好固边守边政治责任的同时,有效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难题,成为红河州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红河州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抓手,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基层治理、固边守边等有机融合,让曾经“走出去”的边疆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顾家“两不误”,重新“走回来”。这一实践,不仅稳住了人心,还筑牢了边疆繁荣稳定之基。

  产业兴旺  群众增收

  走进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陶泥的味道扑鼻而来,工人们在车间里专注地拉坯、雕刻、烧制,一派繁忙景象。建水紫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昔日的匠人绝活,转变为带动7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的百亿级文旅产业链。建水县充分整合资源,将紫陶产业园区的党组织力量、闲置厂房和土地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结合,共同做大做强紫陶产业。如今,2745户紫陶小作坊、小车间、小厂房遍地开花,广布城乡。

  “现在每月能挣7000多块钱,比在外面漂泊踏实多了。”在陶坊工作的村民余广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地创新探索出“紫陶技能领军人才+农村紫陶带头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将紫陶产业从园区延伸至14个乡(镇),培育出大批“乡村陶匠”。仅农村地区,就有4万余人通过紫陶产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不仅是紫陶,蓝莓产业也发展壮大成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金色引擎”。目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逾10万亩,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带动10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仅务工一项,人年均增收逾2.5万元。

  在石屏县坝心镇的冷链加工中心,水塘寨村民孔小英穿着企业统一定制的工作服,熟练地给蓝莓称重、包装、贴码。“这份工作轻松,还不用晒太阳,计件工资一天能赚200元左右,最重要的是离家近,接送孩子上学非常方便。”孔小英说,冷链加工中心的建成投用,为25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也让她“守着家挣钱”的愿望成为现实。随着新设备的到位,生产线还将扩充至4条,加上采摘员工,日用工量达240余人。

  产业增值在本地,就业增收在“家门口”。红河州全力推动“产业+就业”深度融合,各地因地制宜培育蓝莓、草果、小五金等“家门口”优势产业,在乡(镇)、村寨精心布局“卫星工厂”“家庭工坊”,本地就业的“蓄水池”功能日益凸显,更多群众实现“出门进车间、下班回家门”。

  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236个就业帮扶车间,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人数达84.85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提升至58.15%。

  灵活就业  基层善治

  在开远市灵泉街道聚源社区的“零工驿站”车间里,务工人员熟练地分拣着蔬菜,一旁色彩斑斓的儿童滑梯格外醒目,这里是“安静的等候区”,放学时分便成为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托管场所。

  这样的“零工驿站”在开远市共有14个,涵盖小饰品加工、食品加工、蔬菜分拣等行业,实现就业1000余人。在不远处的“毗邻车间”箱包厂内,工人们有序作业,一个个精美的箱包即将出厂,远销北上广等地。在此务工的谭茜说:“在社区的箱包厂上班,既方便照看老人,又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针对妇女、老人、弱劳动力等群体,各地推出“弹性工时”“居家加工”等模式,灵活的就业方式让群众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与工作,让老人不再独居,孩子告别留守。

  一场干群议事的“院坝会”正在灵泉街道迎晖社区的“邻里小院”里热闹开展。“我们利用居民的空闲时间开会,大家围坐在一起,群策群力解决揪心事、烦心事,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都很高。”迎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陈怡说,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里熟络以后,大家的矛盾少了,基层治理自然也跟着“活”了起来。

  端午节后,元阳县南沙镇南沙村委会排沙村的求精五金厂,首批23名村民员工领到了工资。村民白妹满脸喜悦地说:“不用出远门打工就能领工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作为排沙村首个“家门口就业”示范点,工厂实行弹性工作制,村民可领取原材料回家加工,按月称重计薪,村民在农闲时间就可以实现“碎片化”增收。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面跑,现在外地媳妇嫁进来、外出青年返乡创业成了新趋势。”南沙村党总支书记张美说,首批村民领到工资,标志着南沙镇“村企共建”模式取得了突破,产业兴村迈出关键一步,“空心村”又变回了“烟火村”。

  人气旺了,人心暖了。乡村烟火气的回归,带来了治安的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24年,全州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1.69%,部分村镇邻里纠纷类案件降幅超过20%。

  兴边富民  边疆稳固

  入春以来,绿春县骑马坝乡腊苏格吗村漫山遍野的茶树为山坡披上了绿装,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采摘茶叶的身影。“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我家种了30余亩茶树,去年茶叶收入8万余元。”村民朱才福说,今年的春茶长势不错,采摘1天的茶叶可卖一两百元。

  近年来,绿春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组织边民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边民发展能力。同时,探索“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富农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黑木耳、中药材、黄连鸡等特色产业。目前,该县已扶持3个边境村集体经济项目1500万元,7个沿边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

  河口县瑶山乡落实边疆党建“三边三好”要求,依托强边固防“四位一体”等项目,将“共富工坊”布局在边境线上,探索“县城开门店、乡村建小厂、家庭办作坊”模式,建成五道河抵边安置点集热区水果“产加销”于一体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边寨风情更加鲜活。

  边疆稳则家国固。红河州把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作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重要举措,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边境一线倾斜,组织35家国企、61家两新龙头企业与边境村全覆盖结对,61个抵边村(社区)均已培育1个以上主导产业、成立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建成1个以上“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产业的兴旺有效重塑了边境地区的“人口版图”。2024年,红河州13个抵边乡(镇)人口达33.45万人,较2021年增长1.2万人。“出门就是巡边、进厂就是守边”成为边疆人民留在边疆、建设边疆的生动写照。

  “以前总觉得守边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守好边就是守好我们的家。”骑马坝乡抵边村村民李志强说,他在村口的茶叶加工车间上班,“车间就在界碑旁,每天上班路过都要看一眼,现在真是工作、守边‘两不误’了。”

  ■记者手记: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留人;留人又留心,关键在增收。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栖梧桐”,红河州“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边疆地区的就业难题、治理困境,还探索出一条富民与兴边互促、产业与治理共融的边疆发展新路径。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不仅是一个就业载体,还像是一把打开乡村振兴、基层善治、边疆稳固的“金钥匙”。当车间开在村口、岗位送到家门,群众自然愿意“留下来”;当家庭团聚、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成为常态,乡村自然能够“兴起来”;当边民富、边疆稳、边防固有机融合,红河两岸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振兴之花。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工作就在“家门口” 顾家守边“两不误” 侯建宇 黄传龙2025-06-16 2 2025年06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