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卡口村产业转型带动就业升级——

从“务工难”到“务工忙”

红河日报 2025年05月29日

  工人在百香果种植地务工。

  ●通讯员 孙开华 文/图

  屏边县玉屏镇卡口村距县城13公里,辖7个自然村8个村小组,居住着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体,现有279户1082人。这里平均海拔850米,气温高、霜期短,独特的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特别适宜荔枝等热带水果生长。

  10年前,卡口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普通村落,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如今,该村立足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党员挂联服务产业,收集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扩大党员联动接触面,为全村荔枝、百香果、番石榴、糯米香草等产业发展“加速跑”提供服务。目前,全村种植荔枝7000余亩、番石榴400余亩、百香果200余亩、芒果200余亩、莲雾270亩……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果树的目标。

  产业发展让村民钱包鼓了起来。在荔枝地里忙碌的李超红说:“以前种地年收入不过万,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现在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闲暇时能在本村打工。去年我家靠在村里打工和种植妃子笑收入20多万元,不用外出就能照顾家里,日子好多了。”在国安荔枝种植基地务工的李师傅也感慨:“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收入比城里务工还稳定,工作自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每年用工需求持续增加。当前正值荔枝、百香果、番石榴、莲雾管理用工关键期,本村现有劳动力已无法满足需求。莲雾基地负责人罗玉江说:“政府会派人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帮助提升产业技能,只要肯吃苦,在村里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获得稳定收入。”番石榴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文斌说:“每天基地务工10余人,工资120元/天,本村村民都在发展自家产业,雇不到工人,基本从外村请。”经过走访百香果、糯米香草、国安荔枝等种植基地后了解到,卡口村均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通过党建引领,卡口村以“党组织+企业+农户”的形式,引进天时农业、国安水果、山岚农业等公司发展种植产业。如今走进卡口村种植地,成片的荔枝林郁郁葱葱,糯米香草香气扑鼻,番石榴挂满枝头。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发展自家产业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曾经出名的“外出务工村”,如今成为“本地招工热村”。

红河日报社会纵横·广告 04从“务工难”到“务工忙” 孙开华2025-05-29 2 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