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现场。
话题
5月14日,河口县人民政府县长邓瑞率队参加《红河热线》节目,围绕河口口岸经济发展情况,与听众和网友进行访谈交流,回应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记者 沈娅洁 龙瑞
王金河 文/图
河口县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2024年以来,为发展口岸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邓瑞介绍,近年来,河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越两国历次联合声明,坚持以“三大经济”总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2024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37.7%和51.6%,增速均居全省沿边口岸首位;出入境人员569.42万人次,蝉联全省对外开放口岸首位;县属外贸企业进出口总值增长75%,对全州外贸贡献率超过60%。2025年一季度,河口对外贸易“四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实现11.8%和28%的增速,外贸从逆差转为顺差,实现了“开门好”的目标。
在跨境合作上,河口县举办会晤交流60余次,签署合作文件14项,合作领域拓展至气象、农业等,合作范围扩大到越南多省市,还迎来老挝等外事访问团,国家层级活动也多次在此举办。
设施联通方面,以“硬联通”扩容,南溪河口岸联检楼投用,多项目稳步推进;“软联通”进入智能时代,北山公路口岸“智慧口岸”实现高效验放,跨境无人驾驶运输项目加快推动。
贸易畅通举措频出,通过“两到底一平台”等改革降本增效,新增多个“首单首票”实现提质增量,河口进出口中药材、进口榴莲及出口农产品成绩斐然。
深化改革成果显著,创新边民互市模式助民增收,整合优势资源增强“投资河口”吸引力,推动“贸转工”落地加工企业产值大幅增长。
民心相通让口岸城市活力满满。河口县强化通道集散与“商文旅体”供给,中越跨境游升温,旅游配套完善,活动丰富,2024年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可观。2025年,借中越建交75周年等契机,河口县将推动旅游路线升级,举办特色活动,挖掘发展潜力。
河口县具有“口岸即县城、县城即口岸”的独特特征,进出口贸易作为口岸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年,河口县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来巩固既有成果,助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朱宏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河口县今年从领域拓展、主体培育、环境优化三方面发力,助力外贸提质增量。
在拓展贸易领域上,河口县实施双向发力策略。进口端大力支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等工作,鼓励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扩大农产品出口;出口端则支持企业建设能矿产品集散中心,鼓励进口有色金属等资源。同时,打造农产品等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商品集聚。
培育外贸主体方面,河口县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类资质,对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成本性费用给予支持。支持企业拓展海外仓、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对相关运营费用予以补贴,此外,还鼓励企业对边民互市等进口商品开展落地加工,推动贸易方式转型升级。
口岸营商环境优化同样全面推进。硬件上,加快互市交易市场设施建设,推进商品集散、展销市场及指定监管场地申报;软件上,试点通关便利化改革,打造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推进缴费改革。保障层面,支持企业投保信用保险,补贴贸易融资利息,全方位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依托通往南亚、东南亚重要枢纽的区位优势,兼具便捷的通关环境,河口口岸成为越来越多中外旅客边境游、跨境游的热门“打卡地”,叠加免签停留期限延长等多重政策实施,河口口岸跨境旅游持续升温。河口县将如何抓住这一波独有的“流量”?
河口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维介绍,依托中越边境“两国一城”地理优势,河口县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推出71条跨境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2025年一季度,河口接待国内外游客114.4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3.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3.32%;“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9.4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超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21%、32%,接待入境团队314团6922人,较2024年同期增长163.8%,实现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
未来,河口县将深化跨境旅游合作,加强与越南等周边国家在政策、法规、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沟通协调,联合开发旅游市场、打造产品、推广线路。以《红河流域中越跨境旅游联盟宣言》及与越南多地签署的《跨境旅游合作备忘录》为依托,积极拓展“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至“两国十一目的地”。同时,鼓励旅行社开发跨境特色线路,通过完善“硬设施”、提升“软服务”,持续为跨境旅游产业发展赋能。
“在河口口岸办理越南一日游签证,是否需要护照?”“非河口边民能参与河口边民互市吗?”……节目中,上线嘉宾还对听众和网友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邓瑞表示,河口县将继续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夯实开放基础,以规则标准“软联通”拓展共赢空间,以交流交往“心联通”系牢合作纽带,全力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场景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胜势。